钱,对朝廷来说是个极为敏感的话题。
打仗要用钱,赈灾要用钱,赏赐要用钱,办学还是要用钱。
左平章事的这个问题,太过敏感,顿时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岁入三千万,天下的存银至少也要在三十倍以上。
如果这些银子有一半是从外面输入的,那就是四亿两。自隆庆开关到甲申年,八十年时间,平均每年入银五百万两。
可是,税并不曾见到。
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题,在场的人都会算。
不管是十抽其二也好、十抽其一也罢,这都对不上。
显然,这是一个可以抠出来钱的地方,哪怕每年能抠出来五十万两的税,也能缓解很大的财政压力。
几乎是一瞬间,刘钰之前说过的一些话,瞬间响彻在李淦的脑海里。
平日里并不会在意,可此时被这话题一引,就无比清晰。
齐国公在奏折上,转述过刘钰在和罗刹谈判时候说过的关税问题。
生丝、瓷器、茶叶这几样,都是西洋人需要但又不能自己生产的,所以可以课税,哪怕课十分之三的税,西洋人一样会来买,相对于运回去所得的利润,贸易成本的十分之三根本不是问题。
外来货物的征税,就要考虑是否对本朝的手工业者造成冲击。
再联想到刘钰之前说过的皇室参与对蒙古和罗刹贸易的事,想钱想疯了的李淦脑子里已然是转了好几圈。
皇室垄断贸易,这是与民争利,但西洋人每年输入这么多白银,若是能够掌控,岂不是每岁增加数百万内帑?
这诱惑实在太大。
然而这个念头一转,李淦也知道这里面的问题。
想的容易,实施起来必然彻底走样。
而若收关税呢?
现在每年海关的关税,数额根本不多。
可是西洋人的贸易确实频繁,也确实有钱,那岂不是说明逃税的走私严重?
本来是一篇关于西域的策论,本来刘钰只是想借此施加一点“天下观”的影响,哪曾想这短短的三百字竟然让李淦等人想到了钱。
这个问题太过敏感,李淦心想此时最好还是不要提及,遂道:“此番策论问的是西域事,这个就先不用考虑了。咱们继续往下看吧,这也不过是个引题之语罢了。是真是假,待评了优劣,殿前问对再议。”
避而不谈,其余人也都顺从,继续往下看。
果然如李淦所言,这三百字只是个引子,这三百字之后,便引到了下一个问题。
在webnovel.com支援您喜歡的作者與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