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476 Y系列受体大突破!(求订阅)

许秋继续阅读魏兴思发来的文献。

  第三篇一区文章来自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的李丹,他们课题组又发了一篇Sci. Bull.,同样是只有一张图片的“短通讯”文章。

  说起来,Sci. Bull.这个期刊还是许秋告诉魏兴思的,之前并不在魏老师的期刊检索库当中。

  另外,这个期刊的名称,如果缩写成两个字母的话,可以和《自然·通讯》的缩写NC一决高下了……

  李丹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名为S1的三元共轭共聚物给体材料。

  这种材料的分子结构是在PBDB-T基准给体的基础上进行改性而来,PBDB-T是D-A二元共聚物,D单元是BDT,A单元是BDD。

  而S1的话,额外引入了第二种A单元,即用氟原子和乙酸乙酯取代的噻吩单元,这种连接有两个吸电子基团的噻吩单元,可以降低给体材料的HOMO能级。

  通过改变三元共轭共聚物分子中两种A单元的比例,可以实现对给体材料能级结构的精细调控。

  结果表明,引入10%摩尔分数的第二种A单元,得到的给体材料的器件性能最佳。

  此时,S1材料与他们之前开发出来的COi8DFIC受体结合,制备得到的电池器件,最高效率可以达到13.36%。

  这是到目前为止报道的二元单结有机光伏器件中,效率最接近许秋《自然·能源》文章的一个体系。

  于是,许秋也把S1材料列入到自己的给体材料库之中。

  其实,许秋对李丹课题组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

  对方发表的文章基本都在Sci. Bull.上,大多是篇幅很短的“短通讯”文章,而且还都是效率比较高的体系。

  另外,许秋之前在有机光伏领域中并没有听说过李丹这一号人,他推测可能对方是从其他光伏领域转行过来的,然后刚好抓住了非富勒烯的风口,直接起飞。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方投的期刊都比较“偏”,不在魏兴思的期刊库中,也就无法被许秋看到。

  第四篇工作,是来自马薇薇课题组的一篇AM文章。

  她们做的是基于ITIC的聚合物受体材料,主要的思路就是许秋之前在《焦耳》综述,以及交流大会时告知她们的想法。

  不过,她们报道的器件性能并不高,效率刚刚突破10%。

  或许是她们器件优化的不太行,许秋在模拟实验室这边同样体系的结果,效率可以做到11%以上。

鎖定章節

在webnovel.com支援您喜歡的作者與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