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一次全球战争(倒唐战争)

  唐历1285年(公元1903年),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俄罗斯帝国,以及日本四国秘密达成“倒唐同盟”,共同将矛头指向了唐帝国与波斯帝国。

  这四个新兴帝国都谋求获得等多的海外利益,并且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要求唐帝国与波斯帝国这两个最古老,最强大的帝国均分世界利益。大英帝国的主要述求是唐帝国与波斯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以及全球贸易份额。法兰西王国的主要述求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俄罗斯帝国则想得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广袤土地,日本则仍然在谋求西太平洋上的霸权地位。

  这四个国家的主要对手都是唐帝国,以及在唐帝国支持下的波斯帝国。四个国家通过达成战略同盟,以及实际上的军事同盟共同向唐帝国施加压力。世界局势再度紧张,唐帝国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威胁。

  唐历1287年(公元1905)年,唐帝国与波斯帝国,德意志帝国结成三方同盟,共同对抗另外四个帝国的威胁。德意志帝国因为要对抗法兰西王国,俄罗斯帝国,以及意大利王国这三个强大的国家来自陆地上的威胁,因此并无多少海外利益,国家安全更为重要。因此,德意志帝国与唐帝国同盟,共同应付法兰西王国与俄罗斯帝国。

  至此,第一次全球战争的格局基本成型,世界上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开始了紧张的扩军备战。从唐历1285年开始,到唐历1296年,七个主要帝国的军费开支一直在以每年近两成的速度增长,而且军队规模一直在扩大。特别是海军方面,历史上,这十一年时间被称为“造舰十年”。除德意志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之外,其他五个帝国在这十年总建造的战舰总吨位,超过了过去一百年间建造的所有战舰的总吨位。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期,到唐历1295年的时候,唐帝国的军费开支已经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三成,波斯帝国为三成五,德意志帝国为三成,日本为三成五,俄罗斯帝国为三成五,法兰西王国为三成,大英帝国为二成五。换句话说,这七个国家所支出的军费,占到了当年世界总产值的近两成了。战争已经无法避免,而最后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引发战争的导火索而已。

  唐历1296年(公元1914年),唐帝国皇帝与内阁首相先后批准了战争计划。当年初,唐帝国以日本为能履行“唐日战争”后所签订的条约为由,正式向日本宣战。次日,波斯帝国正式向日本宣战。两日后,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以及俄罗斯帝国先后向唐帝国与波斯帝国宣战。同时,唐帝国与波斯帝国也向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俄罗斯帝国宣战。次日,德意志帝国向四个国家宣战。第一次全球战争爆发了。

  战争初期,唐帝国制订的基本战略是,先东后西。先消灭东面的日本,在西面的陆地战场上采取守势,由德意志帝国牵制住俄罗斯帝国,波斯帝国从南面进攻俄罗斯帝国。而在大西洋上,唐帝国的舰队以开普敦为后方基地,先拖住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的舰队,等到帝国海军收拾掉了日本之后,海军舰队进入大西洋,从海上威胁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迫使两国投降,最后在陆地上收拾掉俄罗斯帝国。

  这一战略计划与唐帝国当初对付西方列强时的计划有很大的相似性,即竭力避免大消耗,大损失的地面战争,尽量发挥帝国海军的实力,通过控制海洋来获得最后的胜利。整个战略核心是围绕着海军展开的。不过,这已经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世界了,唐帝国还过低的估计了对手的战争决心,低估了日本的抵抗能力,导致了唐帝国在后面的一系列惨痛失败。

  战争进入到第二年的时候,地面战场上的情况变得对唐帝国一方极为不利,特别是在欧洲战场上,局势正在迅速的恶化。

  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首先集中力量在欧洲大陆上对付德意志帝国,战线一度被推到了莱茵河东岸,进入了德意志帝国本土地区。最后,德意志帝国投入了150万地面部队,数万门火炮,在莱茵河上稳定住了阵脚。一年之内,德意志帝国就与两个强大的对手打了三场大规模战役,其中科布伦茨战役,德意志帝国损失24万人,科隆战役,德意志帝国损失21万人,韦瑟尔战役,德意志帝国损失18万人。虽然最后德意志帝国在西线稳住了局势,不过代价是极为惨重的。当时德意志帝国陆军的455个师中,有320个部署在西线战场,或者是本土的西部地区,七成火炮也都投入到了西线战场上。结果就是,德意志帝国无法按照唐帝国的战略计划,在东线上牵制住俄罗斯帝国,反而要应付俄罗斯帝国的猛烈进攻。

  俄罗斯帝国也将重点首先放在了德意志帝国身上,不过俄军的战斗力并不强。双方的战线一直稳定在维斯瓦河一线。德意志帝国用90个师挡住了俄罗斯帝国两百多万地面部队的进攻。不过,问题是,德意志帝国只剩下了不到50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就算不陷入三线作战的境地,只要这一情况持续下去,德意志帝国都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预备队去顶替损失惨重的前线部队,而在一年之内战败。

  在此情况下,唐帝国与波斯帝国迅速修改了战略计划,加强了对俄罗斯帝国的地面进攻,迫使俄罗斯帝国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东线与南线上来。半年之内,唐帝国在奥伦堡到阿特劳这条战线上投入了120万地面部队,取得了两次重大胜利,一度将战线推进到了萨马拉到阿斯特拉罕一线,迫使俄罗斯帝国不得不将原本用来去增强西线进攻的地面部队投入到东线战场上来。

  同期,波斯帝国大军翻越了高加索山脉,连续攻占了巴库与马哈奇卡拉,数十万波斯帝国军队向罗斯托夫方向推进。俄罗斯帝国不得不在南线战场上增兵50万,以应付波斯帝国的进攻。

  唐帝国与波斯帝国的进攻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德意志帝国受到的压力,到后来,德意志帝国仅在东线部署了不到40个师,抽调了50个师作为预备队,巩固了西线战场。

  同期,唐帝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上与日本海军围绕着济州岛,与屋久岛这两座岛屿的控制权爆发了两场海战。虽然最后唐帝国并没有能够攻占这两座岛屿,而且也没有给予日本联合舰队重创。但是,这两次战役稳住了唐帝国在西太平洋上的霸权地位,并且迫使日本海军转为内线防御,放弃了在琉球群岛与唐帝国海军争夺制海权的意图。

  战争进入到了第三年,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的联合舰队首次在大西洋上挑战了唐帝国的第四舰队与独立舰队。虽然数次海战都不算激烈,唐帝国海军的强大舰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住了在大西洋,特别是在中大西洋与南大西洋上的制海权,不过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的海军舰队已经对帝国在大西洋上的存在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年初,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远征军攻占了唐帝国在地中海的唯一据点——直布罗陀要塞,数千帝国守军几乎全部阵亡。随着直布罗陀要塞沦陷,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的大西洋舰队可以方便进出地中海,从而威胁到波斯帝国的西部地区。战局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巨变。

  同年中期,大英帝国远征舰队进入马尔马拉海,炮轰伊斯兰堡。随后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的远征军在伊斯兰堡附近登陆,切断了波斯帝国与其欧洲部分领土的陆上通道。大英帝国远征舰队进入黑海,炮轰被波斯帝国占领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波斯帝国军队被迫撤出克里米亚半岛,撤退到了大高加索山脉北面的克拉斯诺达尔。同时,波斯帝国将主力转移到了小亚细亚半岛,投入了数十万大军与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的远征军争夺伊斯兰堡,努力打通与欧洲领土的联系通道。

  下半年,波斯帝国部署在拉塔基亚,特里波利,贝鲁特三个港口的海军舰队遭到了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舰队的突然袭击,波斯帝国地中海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同时波斯帝国也失去了在地中海东部的制海权。

  年底,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的远征舰队炮击亚历山大港,并且在尼罗河三角洲登陆。波斯帝国驻军被迫退守苏伊士运河东岸。虽然,直到战争结束,波斯帝国仍然控制着西奈半岛,不过波斯帝国的海军战舰,唐帝国的舰队也无法再从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了。

  这一年,唐帝国在西线地面战场上投入的地面兵力已经达到了250万,不过进攻收效甚微。如同欧洲西线战场一样,唐军与俄罗斯帝国军队在奥伦堡到阿斯特拉罕这条战线上陷入了苦战之中,双方均无法迅速突破对方的壕堑网。

  为了稳住波斯帝国,唐帝国派遣了近80万地面部队支持波斯帝国在对俄南线战场,以及苏伊士运河战场,伊斯兰堡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当时,在整个亚洲战场上,唐帝国投入的地面兵力已经占到了总兵力的七成左右,这是唐帝国最不愿意扮演的角色。

  西太平洋上,唐帝国花了半年的时间,攻占了屋久岛与种子岛,为此损失了近五万海军陆战队官兵。不过,这也同时切断了日本海军舰队南下的通道,将日本海军舰队压缩到了其本土附近海域。

  当年年底,唐帝国大西洋远征舰队,即之前的第四舰队与独立舰队协同一支有一万五千人的陆战队进军直布罗陀要塞,准备夺回这座扼守着地中海咽喉的要塞,迫使英法舰队离开地中海,减轻波斯帝国在海防方面的压力,并且支援波斯帝国对伊斯兰堡的进攻行动,改变整个亚欧战场的局面。

  战争进入到第四年的时候,唐帝国海军遭受了最大的一次失败。大西洋联合舰队在马德拉群岛附近海域遭遇英法联合舰队。这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海战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

  唐帝国大西洋联合舰队拥有24艘主力舰,12艘重巡洋舰,18艘轻巡洋舰,以及24艘驱逐舰,其规模已经超过了帝国用来对付日本的第一舰队,以及镇守南洋地区的第二舰队。英法联合舰队则拥有27艘主力舰,14艘重巡洋舰,15艘轻巡洋舰,30艘驱逐舰。这也几乎是两国海军战舰总规模的八成。

  双方势均力敌,不过英法联合舰队早就确定了这一海战战场,而唐帝国舰队则是从黄金海岸出发,航行了数千公里,再与敌舰队接战的。战斗从一开始就对大西洋联合舰队极为不利,在上午的战斗中,舰队就损失了至少四艘主力舰,并且被迫开始南下撤退。随即英法联合舰队进行追击。在撤退过程中,唐帝国舰队司令官犹豫不决,没有当机立断的抛弃数艘航速较慢的战舰,主动退回到黄金海岸,然后再寻找战机,结果被英法联合舰队追上。

  决战发生在加拿利群岛北面海域。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虽然唐帝国海军将士奋勇作战,将其能力发挥到了极限,但是结果仍然是残酷的。大西洋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3艘速度稍快的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12艘轻巡洋舰,以及12艘驱逐舰逃回了黄金海岸,并且随后撤往开普敦,其余战舰全部被击沉,或者是被毁。英法联合舰队损失了8艘主力舰,以及另外二十多艘战舰,取得了海战的胜利。

  这场海战的直接结果是唐帝国失去了在大西洋上的制海权,反攻欧洲大陆也变得遥遥无期。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间接后果。在唐帝国失去了威胁欧洲大陆的资本后,意大利王国,西班牙王国在半年后先后向唐帝国宣战。而且,这最终影响到了美利坚合众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倾向。可以说,整是这场海战,让唐帝国不得不在最后被迫跟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的停战条约,从而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宝座。

  这场海战也让唐帝国决定收缩战线,特别是在西方战线上,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海军舰队在年底就全部撤出了大西洋,退守科伦坡。而由大英帝国舰队,法兰西王国舰队,西班牙王国舰队,意大利王国舰队组成的西方联合舰队在当年年底就进入了印度洋,一路高奏凯歌,战线逼近了帝国的内层防御圈。

  地面战场上,随着唐帝国军队的到达,波斯帝国光复了伊斯兰堡,恢复了之前中断的与德意志帝国的陆上通道,大批战略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了已经快要油尽灯枯的德意志帝国。不过,随着意大利王国参战,德意志帝国的南线也变成了战场。如果意大利王国的军队能够有英法军队一半的战斗力的话,那么德意志帝国肯定投降了。

  随着欧洲战局的恶化,唐帝国不得不派遣一支25万的地面部队前往德意志帝国,参加欧洲的地面战争。而这25万唐帝国陆军的到达,为稳定德意志帝国的战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至少,德意志帝国不需要再为南线的安全而担心了。

  可以说,这一年的战局在海陆两个方面上体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唐帝国海军遭受了一次惨痛的失败,并且丢掉了大西洋的制海权。不过,在陆地上,随着唐帝国的战争工业全面进入战时状态,而且唐帝国的国内动员也已经全面展开,庞大的工业实力,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势体现了出来。唐帝国在地面战场上已经稳住了阵脚。现在,所剩的就是在海面上取得一次胜利,然后迫使“倒唐联盟”投降。

  战争的第五年,也就是唐历1301年(公元1919年),这是最为关键的一年。战争双方都已经拼出了最后的一份力气,而且随着各条战线上的战局逐渐明确化,胜负结果也快要出来了。地面战场就如同一台巨大的绞肉机一样,交战双方修建的壕堑网就是士兵的坟墓,在没有办法对付壕堑网的情况下,地面战场上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交战双方都经受不起惨重的人员损失。海战却是一个未知数。虽然唐帝国已经退出了大西洋,退守印度洋,不过唐帝国海军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没有任何人敢于肯定唐帝国将在海上遭受彻底的失败,因为数百年来,唐帝国就从来没有在海洋上败给过任何一个对手。

  年初,西方联合舰队进攻科伦坡,科伦坡港的唐帝国战舰全部撤往狮城,编入了姜邦国将军指挥的第二舰队。同时,帝国海军司令部做出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狮城,并且将海上战线稳定在南洋地区,绝不能让西方联合舰队威胁到帝国本土。姜邦国收到的是一条死命令,如果狮城失守,或者是帝国本土防线崩溃的话,他恐怕连以死谢罪的资格都没有。

  同时,日本联合舰队也蠢蠢欲动,准备趁西方联合舰队威胁唐帝国南线的时候,与帝国海军第一舰队决战。当时,指挥帝国海军第一舰队的是刚刚调来的萨季亭上将。而这场唐日海军之间的决战成为了整个战场上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唐帝国海军获胜,那么日本很有可能第一个投降,特别是随着唐帝国开始准备登陆九州,四国时,日本海军失败就意味着日本战败。如果唐帝国海军战败,那么唐帝国将在东面与南面同时受到来自海洋的威胁,唐帝国也就输掉了这场战争,并且将直接沦落为三流国家,恐怕数十年之内都无法与其他列强争夺世界霸权了。

  日本联合舰队在一月初离开了东京湾,寻找唐帝国第一舰队决战。萨季亭也已经率领第一舰队离开了那霸港,前去寻找日本联合舰队决战。此时,双方的势力其实相差无几,其中,最重要的主力舰各为18(唐)与16(日)艘,其他辅助战舰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因此,谁也无法判断这场海战的胜负。

  2月初,双方在八仗岛附近海域遭遇,战斗立即爆发。第一舰队抢先占据了“T”字头,所有主力舰也完成了战斗准备。日本联合舰队的动作慢了大概半个小时,而这半个小时就将是致命的。

  在半个小时的激烈炮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4艘主力舰遭受重创,先后退出战斗。而第一舰队则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双方的实力对比变成了18比12,而主炮的数量对比则达到了2比1左右。显然,第一舰队已经具备了取胜的基础,日本联合舰队则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随后,日舰队的驱逐舰发动了鱼雷攻击,希望能够打乱唐帝国舰队的战线,为自己的主力舰争取到反败为胜的机会。第一舰队的驱逐舰也在同一时间从两侧冲锋,准备用鱼雷攻击日舰队,而为主力舰护航的重巡洋舰(对付驱逐舰最厉害的战舰)则纷纷从舰队战列线中杀出,挡在了主力舰前面。结果,进攻的22艘日本驱逐舰被击沉击毁了14艘,虽然有5艘第一舰队的重巡洋舰被日本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沉或者是遭到重创,不过第一舰队只有一艘主力舰被击中一条鱼雷,被迫退出战斗。而在第一舰队的鱼雷攻击中,日本联合舰队再次损失三艘主力舰。

  双方实力对比瞬间变成了17比9。第一舰队以两艘战列舰对付一艘日主力舰。而日本舰队的巡洋舰,驱逐舰都已经无法对第一舰队构成威胁了。这样的战斗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天黑之前,日舰队最后5艘遭受重创,主炮几乎全部被摧毁,不过还具有航行能力的主力舰撤出了战场。随后,第一舰队展开追击,在日本联合舰队退入东京湾之前,又有两艘日主力舰被击沉,其中一艘是被帝国海军的潜艇击沉的。

  八仗岛海战以帝国海军的全面胜利结束。在这一天的战斗中,日本联合舰队中,8艘主力舰被击沉,另外8艘主力舰遭到重创,至少都得在船坞里躺上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日本海军失去了本土附近海域的制海权,并且都退缩到了东京湾内,而日本在横滨的海军造船厂根本就没有办法同时为8艘战列舰提供修理服务。换句话说,日本海军已经被“消灭”了,现在的问题是,唐帝国何时迫使日本投降。

  第一舰队的胜利是决定性的。当年3月,第一舰队杀入东京湾,炮轰横滨,横须贺,东京三处的船坞与船厂,4艘正在维修中的日主力舰全部翻覆,另外还摧毁了大量停靠在港口内的舰船。月底,第一舰队再次进入东京湾,这次重点炮击了东京市,对日本天皇皇宫的集中炮击几乎摧毁了这座宫殿群。到4月中旬,帝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在九州岛,四国岛登陆,另外一支大约有5万人的海军陆战队进入了东京湾,4月下旬在川崎登陆,然后在第一舰队的掩护下向东京推进。

  5月初,日本天皇宣布向唐帝国投降,日本第一个战败。这对整个第一次全球战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这是整个战争期间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唐帝国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在其他各战线都没有获得好的战果的情况下,迫使日本投降,让唐帝国终于可以将东部战线上的兵力撤出,投入到其他方向上去了。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是帝国海军最为强大的第一舰队!

  第一舰队在6月初回到了那霸,接着开始对各战舰进行检修,一部分老旧的战列舰还返回了大连,青岛,松江三地进行短期的快速改装。8月中旬,第一舰队云集舟山。此时,第一舰队已经拥有了21艘主力舰,其中4艘主力舰是刚刚建成的新型战舰。

  同期,第二舰队也在南洋地区与西方联合舰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西方联合舰队在2月初的时候就进入了马六甲海峡,并且炮轰狮城。姜邦国将军留下了5万地面部队(其中有4万帝国海军陆战队官兵)坚守狮城,他则率第二舰队离开了狮城,出海寻找西方联合舰队决战。当时第二舰队只有12艘主力舰,其他辅助舰艇四十余艘,而西方联合舰队拥有42艘主力舰,其他辅助舰艇超过了80艘。

  恐怕,没有任何人相信第二舰队能够守住帝国的南大门,甚至连帝国首相,皇帝都觉得,第二舰队去迎击西方联合舰队,这简直是在以卵击石。不过,姜邦国却证明了第二舰队绝不是那种害怕敌人的舰队。

  在2月下旬的一次夜战中,第二舰队让敌人尝到了帝国海军炮弹的滋味。趁西方联合舰队炮击狮城的机会,第二舰队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在三个小时的炮击中,西方联合舰队的5艘战列舰,2艘战列巡洋舰,还有十多艘其他战舰遭到重创,其中7艘主力舰被迫返回科伦坡进行维修。而当时帝国海军在撤离科伦坡的时候,已经炸毁了港口里的所有维修设施,结果这7艘主力舰到当年年底才基本上修复了动力系统,受损的主炮却必须要返回国内维修,从而错过了后面的科伦坡海战。

  这场战斗最大的意义是,西方联合舰队意识到了唐帝国第二舰队的存在,对他们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当时唐帝国在南洋地区有数十个港口与基地,第二舰队可以方便的得到物资补给,并且能够借助这些港口,基地对西方联合舰队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而西方联合舰队如果要逐一拔除这些港口与基地的话,不但要消耗很多的时间,而且会给第二舰队提供大量的突袭机会。因此,西方联合舰队司令官做出的决定是,先消灭第二舰队,然后再攻占狮城。

  这就是姜邦国所需要的机会。在接下来的近7个月的时间中,第二舰队借助帝国海军在南洋的基地网络,以及该地区密布的岛屿,复杂的海况等等条件,与西方联合舰队打起了海上游击战。并且先后在勿里洞岛,淡美兰群岛,以及阿里巴斯群岛附近海域与西方联合舰队发生海战。其中阿里巴斯海战的意义最为重大。在这场海战中,第二舰队虽然损失了4艘主力舰(其中两艘沉没),不过却重创了对手6艘主力舰,同时迫使西方联合舰队返回科伦坡补充弹药与燃料。狮城受到的威胁也被解除了。

  到当年9月中旬时,第一舰队到达狮城,与第二舰队汇合,两支舰队成立了帝国联合舰队,由萨季亭担任舰队司令,姜邦国为参谋长。此时,交战双方在该地区的主力舰对比为29(唐)比27(西),其他战舰数量相差不大。从这一点上来看,双方舰队的实力是旗鼓相当的。不过,帝国海军是在自己最熟悉的海洋上作战,而且经过了前面半年多的一系列战役,帝国海军士气如虹,特别是第一舰队的各艘战舰都进行了维修与改装,战斗力处于巅峰状态。相反,西方联合舰队在进入南洋地区的作战行动一点都不顺利,而且还有15艘主力舰遭到重创,且其在外活动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年,士气低落,各战舰的状态都有所降低。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帝国海军已经具备了反败为胜的基础。

  双方的第一场战斗是在安达曼海爆发的。结果西方联合舰队的一支侦察舰队的4艘重巡洋舰,8艘驱逐舰成了帝国海军联合舰队战列舰热身的最好目标。接着,随同舰队行动的帝国海军陆战队攻占了安达曼群岛上最重要的几座岛屿,恢复了岛屿上港口,为联合舰队建立起了前进补给基地。

  到了年底,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已经控制了孟加拉湾的制海权,而帝国内阁也要求海军尽快取得印度洋的制海权,这样战略物资才能够通过海运送往波斯帝国。萨季亭大将在年底确定了科伦坡战役,决定趁西方联合舰队还没有来得及撤出印度洋的机会,在科伦坡附近将其歼灭,为帝国海军最后挥师进军大西洋打下基础。

  战争的第六年,也就是最后一年,唐帝国已经显示出了在长期消耗战中的强大潜力,凭借着庞大的资源,强大的人力基础,以及完善的工业体系,唐帝国的战争实力一直稳定在了战争爆发之后第三年的水平,而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的战争实力则在被迅速的消耗掉,俄罗斯帝国则几乎快要被拖垮了,日本则已经战败,就连新参战的意大利王国,西班牙王国的实力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战争持续下去,那么唐帝国无疑又将笑到最后。

  年初,帝国海军联合舰队进军科伦坡,海军陆战队首先在锡兰岛东面的亭可马里登陆,数万陆战队开始向科伦坡推进。西方联合舰队不得不准备撤出锡兰岛。此时,帝国联合舰队已经在科伦坡外海严阵以待。

  这场海战是没有多少悬念的,帝国联合舰队很早就控制了科伦坡港的出海通道,在西方联合舰队离开港口的时候就遭到了帝国战舰的猛烈炮击。战斗傍晚持续到天亮,再持续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一天多的战斗中,西南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十多艘战舰逃了出去,35艘主力舰中,28艘参加了海战,结果15艘被击沉,另外13艘被击毁,后被舰员凿沉或者是炸沉。停泊在科伦坡港内的7艘主力舰中,3艘被凿沉,4艘在船台上的被炸毁。不过,这7艘战列舰后来都被帝国海军打捞修复,在战争结束后,除了大英帝国的“君权”号战列舰被拖到大沽港做了战利品进行展览,并且最后被改建成了水上博物馆之外,其他战舰都先后被拆毁。

  科伦坡海战之后,海上战局的天平已经倾斜向了唐帝国一方。当时,西方四个海上强国剩下的主力舰已经不到30艘,而且其中一大半是老旧的装甲战舰,而不是新锐的战列舰。相反,帝国海军在一年之内,至少会有12艘战列舰服役,加上帝国海军现有的近30艘主力舰,帝国海军在实力上已经有了绝对的优势。

  地面战场上,俄罗斯帝国在年中宣布退出战争,单方面与唐帝国,波斯帝国,德意志帝国签订了停战条约。而随着俄罗斯帝国的退出,之前日本的战败,“倒唐同盟”实力锐减,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王国已经难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了。不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局势再次发生变化,而最终决定战争结果的是美利坚合众国,而不是唐帝国。

  8月初,唐帝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在马里亚纳群岛,中途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问题上发生了小规模冲突。这三处地方之前是属于日本的,在日本战败之后,唐帝国因为集中力量对付西方联合舰队,因此并没有急于派兵占领这些岛屿。结果,一直独身事外的美利坚合众国出兵占领了这些岛屿,并且将其列位自己的海外领地,甚至一度南下由唐帝国控制的所罗门群岛,向澳洲施加影响力。这些,都触及到了帝国的底线。

  唐帝国与美利坚合众国的战争一触即发,不过,这绝对将是致命的。美利坚合众国在战争的前几年中大发战争横财,向战争双方出售了大量的战略资源,而且还暗中扩展自己的影响力。比如在唐帝国退出了大西洋以及东太平洋之后,美利坚合众国趁机在南美洲地区颠覆了多个亲唐国家的政权,扶持亲美政权,逐步获得了在美洲大陆上的统治地位。另外,美利坚合众国还在趁机“进军”非洲大陆,施加其影响力。唐帝国对其都一忍再忍,原因很简单,美利坚合众国是世界上第二强大的国家,不论是国家的实力,资源,人口等方面,都是仅次于唐帝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如果美利坚合众国倒向了“倒唐联盟”的话,那么唐帝国就很难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了。

  到了年底,唐帝国与美利坚合众国的矛盾已经日益突出。为此,唐帝国不得不将第一舰队留在了西太平洋,仅仅只派遣得到了加强的第二舰队出征大西洋。因此,唐帝国也就无法在大西洋上获得绝对的实力优势。同时,美利坚合众国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其“中立”的地位,开始向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甚至由自己的工厂来帮助这两个国家生产战争武器。比如,当时大英帝国首先发明的坦克,就主要是在美利坚合众国制造的,然后再送往欧洲前线战场。欧洲战场上的局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唐帝国也在加强对德意志帝国的支持,波斯帝国也派遣了军队在巴尔干半岛上与意大利王国的军队作战,唐帝国远征军已经恢复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并且光复了亚历山大港。不过,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投入,欧洲战场上的形势对唐帝国这一方已经很不利了。

  到了10月底的时候,英法西三国联军依靠坦克突破了德意志帝国在莱茵河上的防线,开始向德意志帝国腹地进军。虽然德意志帝国随后在杜伊斯堡附近投入了50多万大军发动战略反击,同样依靠坦克的支持将战线推进了数十公里。不过欧洲战场上的局势是很明显的,德意志帝国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如果战争再持续两年的话,德意志帝国将如同俄罗斯帝国一样,因为国力衰竭而被迫退出战争。

  战争持续到了11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出面调停,表示愿意提供谈判场所,让交战双方进行停战谈判,并且担保交战双方谈判人员的安全。同时,威尔逊还暗示,如果唐帝国不接受停战谈判的话,那么美利坚合众国将以唐帝国的敌人身份参战。

  显然,唐帝国无法拒绝这样的“邀请”,如果美利坚合众国参战的话,那么战争肯定还会持续数年,唐帝国还将为此付出数百万官兵的生命,而且最后也不大可能赢得战争,反而很有可能输掉战争。特别是欧洲地面战场上的变化,已经超过了唐帝国所能控制的范围。唐帝国海军也无法迅速的获得大西洋的制海权。因此,最后很有可能会在美利坚合众国参战之后输掉战争。比起最后失败,一个体面的结局是更容易被接受的。

  12月初,交战双方的七个国家(意大利王国与西班牙王国取代了日本与俄罗斯帝国)先后宣布接受美利坚合众国的调停,并且派遣了全权代表前往华盛顿进行停战谈判。交战双方也达成了第一个暂时停火协议,停火期限为三个月,而三个月的谈判将决定战争是否结束。

  战火在当年年底就结束了,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艰苦谈判,交战双方达成了一个大体的停战协议。可以说,在这场谈判中,唐帝国的损失是最大,而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取得了巨大的利益。整个谈判持续到了唐历1303年(公元1921年)底。在最后达成的停战协议中,唐帝国虽然保住了面子,不过却几乎丢掉了一半的海外利益。

  唐帝国承认了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等国家在大西洋上的统治地位,直布罗陀要塞移交给大英帝国,马尔他岛交给了意大利王国,另外唐帝国在这些国家的所有特权都被取消,租界全部归还给主权国。而唐帝国在大西洋上的据点只剩下了黄金海岸的洛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以及南大西洋上的几座岛屿。

  太平洋上,唐帝国承认了美利坚合众国对马里亚纳群岛,中途岛的控制权,而美利坚合众国则将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归还给了日本,唐帝国将占领的小笠原群岛,南鸟岛等归还日本。这也是日本在战后得到的唯一好处。同时,唐帝国在南洋地区的统治地位得到了所有列强的承认,澳洲利益则由美利坚合众国与唐帝国共享。只不过,唐帝国的经济在战后出现了严重衰落,也就不可能与美利坚合众国在澳洲进行竞争了,相当于是退出了澳洲。

  印度洋上,唐帝国的统治地位得到了所有列强的承认。同时波斯帝国在阿拉伯海,以及红海的地位也得到了承认。虽然苏伊士运河已经在波斯帝国与唐帝国的控制之中,不过运河的通航权向所有国家开放,波斯帝国不再具有运河的主权。

  西亚地区,波斯帝国退出了在黑海北部的所有要塞,一直退到了高加索山脉以南地区。另外,波斯帝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领土获得独立,先后建立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希腊摆脱了波斯帝国的统治,倒向了西方列强。

  欧洲大陆上,德意志帝国控制下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先后宣布独立,德意志帝国仅仅保住了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兰土地,以及在东面的一块飞地。另外,莱茵河以西地区定为非军事区,虽然主权仍然归德意志帝国所有,不过德意志帝国不得在该地区部署军队。之前主要亲向于德意志帝国的比利时,荷兰倒向了大英帝国,同时德意志帝国放弃了对丹麦的野心。

  俄罗斯帝国遭到瓦解,其波罗的海地区的三个国家独立。另外,俄罗斯帝国在乌拉尔山脉南面,里海北面的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唐帝国。为了不过分削弱俄罗斯帝国,乌克兰的独立请求没有获得同意,俄罗斯仍然控制着这片富饶的地区。

  从整个战争的结果来看,俄罗斯帝国,日本这两个在战争结束之前投降的国家都不同限制的遭到了削弱。唐帝国丧失了近一半的海外利益,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也被削弱了,波斯帝国则损失了其在欧洲大陆上的领土等等。虽然,最后唐帝国没有宣布战败,而是宣布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实际上,唐帝国已经战败了,而且是数百年来第一次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

  而战争的另外一方,即“倒唐联盟”中最卖力的大英帝国,法兰西王国却没有能够从战后的停战条约中获得多少好处,虽然其海外利益得到了扩充,控制了唐帝国在大西洋两岸的一些殖民地,但是这与两个国家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是不成正比的。

  整个战争中唯一获得好处的就是美利坚合众国。在此之前,美利坚合众国只是名义上的世界第二号强国。而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美利坚合众国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二号强国。美洲大陆基本上已经落到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控制之中,澳洲也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势力范围,非洲大陆的西岸地区也受到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交战双方都欠下了美利坚合众国大笔战争债务。在战后的头几年中,美利坚合众国是所有列强中唯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而其他的所有交战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严重下滑。

  也许,唐帝国在战争中得到的唯一好处就是面子吧。名义上,唐帝国仍然是世界头号强国,而且控制的殖民地也是最多的,其所确定的霸权区域也是最为广阔的。不过,唐帝国已经完全失去了统治世界的地位。“倒唐联盟”虽然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却也迫使唐帝国离开了霸主的宝座。

  战争中,海军的地位,海权的重要性得到了证明。因此,在战后的一系列条约中,《松江海军军备条约》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条约。九个主要的海上强国所签订的这份条约为战后二十年的海军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不过,一份海军军备条约是无法制止列强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的,这最多是将下一次全球战争延迟了一段时间而已。

  整个停战条约中最大的漏洞就是没有限制各列强的军备发展,甚至连日本,俄罗斯帝国这些在战争中投降的国家都没有受到限制。这为战后各列强迅速扩军,积极为战争做准备提供了基础。

  从客观的角度看,一战后期签订的所有条约,实际上只是“停战”条约,而不是“和平”条约。停战条约的本质是停止战争,或者说是暂时停止战争。通过停战期的休养,让世界各列强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而已。因此,唐历1303年(公元1921年)达成的一系列停战条约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下一场战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