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懋康是南京礼部右侍郎,三品的高官,虽说在南京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但悠闲生活还是可以的,来到南京六部和都察院任职的尚书、侍郎、左右都御史以及左右副都御使,要么是在京城遭遇到排挤,到南京赋闲来了,要么是年纪大了,到这里来等着休沐的,也有一些是主动要求到南京来的,譬如已经去世的原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
毕懋康沉迷于火器的研制,他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先后担任过中书舍人、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郧西巡抚,后调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其在为政方面没有太多的建树,不过在火器的研发方面,却是顶级的专家,崇祯八年,毕懋康之著作《军器图说》撰写完成,其中有关燧发枪的制作图集和原理,而且第一柄燧发枪也在这一年制造出来。
遗憾的是火器制造,得不到朝廷的重视,被视作三教九流的勾当,当年徐光启引进红夷大炮的时候,还是在朝廷不允许、自掏腰包的前提下进行的,要知道徐光启是内阁次辅,推行火器都是如此的艰难,更不用说毕懋康了。
红夷大炮和弗朗机在战斗厮杀之中发挥出来了威力,之后朝廷才拿出银子,购买了更多的红夷大炮。
不过火器得不到重视,也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总不能说朝中大人个个都是短视的,这也是因为火器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譬如说鸟铳,需要点火发射,射程最多就是两百米,而相聚五百米左右的骑兵冲锋,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已经到眼前来了,鸟铳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能够两次或者三次射击,就很不错了,如此的效率,尚未对骑兵真正构成杀伤,人家就冲过来了,到了那个时候,手中的鸟铳就成为烧火棍,没有丝毫作用了。
鸟铳还因为质量的问题,时常出现炸膛的情况,对周遭的军士都会形成伤害。
再说火炮,最为威猛的红夷大炮,其自重达到了四千斤以上,运输极为困难,面对以速度见长的骑兵,虽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杀伤,但因为其笨重,无法快速移动,最终也是不能够决定战斗结局的。
红夷大炮用来固守城池,倒是能够发挥出来巨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朝廷才会花费重金购买一定数量的红夷大炮。
最为关键的还是朝廷以及军队,对火炮的使用理念上面存在重大问题,虽然军队之中有神机营,可在集中使用火炮方面,基本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更不用说诞生后来可以决定战争走向的炮兵营了。
如此情况之下,身为顶级火器专家的毕懋康,也只能够独自在南京钻研火器,尽管有了《军器图说》这样的著作,同样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Hỗ trợ các tác giả và dịch giả yêu thích của bạn trong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