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宋谂头一回这么顺口地问问题,因为那一个“听课”的口误,引起了弹幕里一片善意的笑声。除此之外,也确实有人在认真答题。
【感觉,有点悲伤】
【虽然说不能完全听懂,但刚才宋宋停顿的那句真的很让人难过啊】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一句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悲伤啊】
【可是中途明明也有一部分很激昂的,你们看看“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啊!一个月打了三场胜仗,难道不激动人心吗?】
【前面你站住,我看见你了,宋宋之前明明才说过三可以是概数,而不一定就是三,说不准是一月胜利好几次的意思呢?】
【那不就更激动人心了吗?】
宋谂看着他们的答案,也没急着说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句话对于他而言其实很久远了,久远到,他在上辈子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背过这一句。
小学的课本不可能给全文,只摘了这两句,干干净净放在书页上,几乎一眼就能记下来。
而小时候的孩子也不懂事,他只觉得“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是很美的东西,到后来机缘巧合重新读《诗经》,再看见这么一句,才发现,美依旧是美的,可配上“昔我往矣”与“今我来思”,那两句话却只是在表明一个季节。
杨柳依依自然还是美的,那是春光,可雨雪霏霏,纵然在许多人眼中美丽依旧,却总代了湿意与冷意,叫人下意识的,就想回避。
融融春光在侧,却是要离别时分,归来本应兴高采烈,却又湿冷难捱。
宋谂还记得看解析的时候看到过,说这首诗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美学境界,在他后来做过的高考题目中的诗词鉴赏里头,叫做“反衬”。
果真,能被选上语文课本的诗词,本来就是很美的,只可惜年纪小大多不懂欣赏,也不知是否每一个人,在长大后也还能记得那些个瑰丽诗篇。
等他终于回过神来,弹幕居然真的已经开始讨论《采薇》诗里的故事,纵然一些字词依旧是难,可当真上了心,其实也还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于是他笑了笑,给出了自己教案上的笔记:“采薇是一位戍边兵士在服役归来途中写下的诗篇。”
“你们的分析其实没有多大的问题,这首诗里有对家乡的思念,又在战场上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慷慨激昂,也有归途的伤感。”
“为什么回来还会觉得伤感?”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