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三百五十七节 济贫(2)

治下人口两千万,五到十岁的儿童占了十分之一以上,高达两百多万,牺牲一半女童的受教育机会,光是乡学要收的男童就高达一百万以上。校舍、束脩、食物,这些固定的开支是无法省的,一个男童之前平均二十贯钱,这是非常高昂的成本,李慢侯养一个精兵,如今平均也不过两百贯钱。这也是为什么穷人读不起书的原因了,以前五户才养得起一个兵,现在十个孩子的支出就等于一个兵,可穷人家可不仅要养孩子啊,还有父母,还有妻子,还真的是开支不起。

  即便再压缩,一个孩子的读书投入,也不会少于十五贯,如今在城里打零工,像缝纫、刺绣、帮厨、送餐,日薪100到150文,月入三四贯。卖点水果、炊饼、果脯之类的小买卖,大概80到250文的样子,月入不超过七贯。这些都是普通城市的平均水平,比农村还要高三分之一左右。让一个城市平民,用两个月的收入供孩子读书,自然太过奢侈。不强制,很少人愿意承担。

  更何况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实际上是低于平均的。一个月收入不足三贯钱的百姓,比比皆是。他们一年收入不过二三十贯,要供孩子读书,那就得拿出一半钱来。这些收入中的大部分,其实都用来缴纳房租,购买衣食,根本省不下来,这些人就属于那种,无论愿不愿,都负担不起的人群。

  因此光是乡学投入,就得从过去的三百万贯,增加到三千万贯。而县学其实更花钱,因为乡学只是开蒙,从六岁到十岁,五年时间。而县学,开始接触数学、几何这些逻辑培养,所以以前,李慢侯是全国招生的,基数是整个大宋。县学的学生以前甚至比他要支撑的乡学还多,他一视同仁,野心勃勃,试图改变整个国家的思想。以前朝廷阻挠,只能通行江北,灭金之后,朝廷也不在组织了。大量江南优秀学子涌入北方。大多数都是中产阶层的孩子。

  宋朝的人口基数极为庞大,在高产的土豆、玉米等作物推广的背景下,这十年来也是疯狂生育,很可能已经超过一亿。

  因此李慢侯承担的县学学生数量,这些年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人。南方学生的开支更大,因为还得为他们提供住宿。在江北的小城,最偏僻的后街小巷,一间屋子每月租金是90到150文,每年就需要一贯以上。而即便是小城,好的地段,每月租金都在五贯左右。李慢侯不可能给江南学生安排最差的小城的后街小巷,为了便于管理,江南学生基本上都安置在交通便利的大城市里,让他们感受城市文化,也是一种教育。

ตอนที่ถูกล็อกไว้

สนับสนุนนักเขียนและนักแปลคนโปรดของคุณใน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