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一百五十五节 金融(1)

粮票和盐票在李慢侯看来,算不上真正的货币,可确确实实演变成了货币。

  主要还是朝廷的金融管理太烂,利用权术,而不是规则管理金融,目的是掠夺,而不是服务。

  于是有粮食担保的粮票何食盐担保的盐票,就比朝廷滥发的钱引坚挺的多。但硬度足够,可稳定性却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盐票和粮票的价格,总是周期性的涨跌。涨跌的幅度,正是跟随市场上粮价和盐价而动。

  每年新粮下来,粮票价格就会下降,因为官府兑现的粮食总是仓储粮,那是陈粮,于是一斤粮票在市场上就不足以买到一斤新粮。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粮票的价格就慢慢长到了票面价格,因为那时候市场上的粮食跟官府仓储兑现的粮食已经差不多。

  这种波动每年都在新粮上市和青黄时节交替,不过波动总体来说是很小的,跟铜钱的比价很能说明问题,往往都在百分之十以内波动,因为官府设有常平仓平抑物价,粮票的波动就会在粮价的波动范围内浮动。

  按说盐票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食盐比粮食更耐储存,存个三五年的食盐,既不会腐坏也不会减重,可盐票依然有涨跌。最大的原因就是食盐的生产是季节性的,尤其是劳动力紧缺的两淮盐场大规模采用晒盐之后,季节性更强了,雨季的产盐量跟旱季差距巨大,因此雨季食盐紧缺,盐票涨价,旱季食盐充足,盐票贬值,每年在雨季和旱季之间浮动。

  有浮动就有生意,大量交引铺子做这种兑换生意,利用差额和浮动赚一点钱。每年新粮上市前,他们抛售粮票换取盐票,每年雨季结束前,他们抛售盐票换取粮票。

  普通老百姓倒是不太在意,他们能承受这种比较小的波动,而且他们手里那点票子,来回兑换还值不回付出的工夫。所以能做这种生意的,往往都是大商人,而且是大粮商和大盐商做的最多。

  但是一直没有一个公共通道让他们进行这种交易,而公所是一个最佳交易平台,因为信用足够。所以李慢侯打算在公所里开设票据交易市场,给那些大粮商、大盐商、交引商提供一个公开叫价的市场,而不是让他们在交引铺里私人之间买卖。

  李慢侯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跟朝廷抢货币发行权,公私兼顾,公的方面,是他认为一个更稳定的货币体系从长远是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私的方面,发行货币让他从中收取了越来越丰厚的铸币税。

ตอนที่ถูกล็อกไว้

สนับสนุนนักเขียนและนักแปลคนโปรดของคุณใน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