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二十八章 援兵

施见易没有说话,但他心里也清楚,这次战事,不仅对陛下,对大裕军队,甚至对大裕,打击都很大。

  他们也都需要时间去好好想想这次战事的结果。

  翌日,剩余将领聚在主帐商议之后的反攻。

  大家的脸上都带着很沉重的表情,不像之前提到要对启国进攻都跃跃欲试着。

  昨日蔡瑜的连环计委实让他们很受打击。

  昔日一起说笑的同伴转眼只剩一具尸身,营地被偷袭留下满目疮痍,受伤、中毒将士望过去乌泱泱一片,其余的人虽没受伤却有些萎靡。

  盛知旌双手撑在桌面上,抬眼扫过面前或沮丧或悲愤或凝重的将领们,缓缓开口:“想必昨日的战事如何,朕也不用再同大家说什么,你们也都清楚了。”

  顿了顿,继续说,“我们败得很彻底,但,我们不是输不起。”

  “这次我们吃了蔡瑜这么大一个亏,我们下次,一定要在蔡瑜身上讨回来!”

  “战事结果已成定局,诸位也无需再纠结于此。我们此段时间要做的,就是休养生息,勤苦练兵。在最后狠狠给启国一个反击!”

  将领们收好脸上的表情,立即站好,齐声应道:“是!”

  盛知旌稍稍放下心,又说道:“另,此次我方有不少将领殉身于此,等得胜回京,朕将厚葬、追封他们。但因此我方也缺少将领,一方面诸位从自己手下挑选表现优异,作战勇猛的士兵适当提拔。另一方面朕写折子回盛京,再让人来此,诸位可有推荐人选?”

  听见帝王的询问,将领们七嘴八舌议论了起来,连施见易和施见凛都对视一眼,尔后沉思。

  盛知旌指尖轻轻敲击桌面,不时有将领说出一个人名来,并简短介绍了一下,又说自己为何要推荐他。盛知旌静静听着,脑中回忆这个人的品行和能力,觉得可行就在纸上写下他的名字。

  等几位将领说完自己的推荐人选,施见易也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也推荐一位。”

  盛知旌来了兴趣,“哦?说说看。”

  施见易继续答道:“臣推荐的是工部尚书宋巍之子宋遇之,他是前年的探花,现在在翰林院入职。”

  说完就有将领疑惑,“施将军,既是前年探花,那就好好的当个文官罢了,一个文弱书生,哪里能来这战场上?”

  施见易并未恼,见盛知旌也看着自己,就继续说道:“宋遇之虽是科举出身,但他也自小熟读各类兵书,苦练武艺,这么多年从未断过。因此臣推荐他,他只是缺少经验,臣相信,假以时日,经过战事的打磨,他会成为一员猛将。”

  一旁的施见凛也急忙上前拱手,“臣亦信他!”

  盛知旌没有再敲着桌面,指尖又不自觉捻起来,说:“朕记得,宋遇之,是同你们一起长大的吧。”虽是询问,却是肯定的语气。

  施见易觉得有些奇怪,但还是应他:“是。正因如此,臣才会推荐他。”

  盛知旌又说:“那你可知,被推荐之人要同推荐之人连坐的?”

  施见易抬头,眼神笃定:“臣信他,臣愿意!”

  盛知旌挑了挑眉,略沉吟,出口应道:“好,既你如此相信,那朕也信你。”说着提笔在纸上写下“宋遇之”这个名字。

  ——

  摇乌岭最新的战报已经传到了盛京,整座城为之议论纷纷。

  金銮殿上更是吵得不可开交,幸而由丞相等人安抚下来,再安心于国家大事。

  而随着战报一起的,还有盛知旌的密信,已经送到了各府里。

  收到信的人已经在开始收拾东西,告别父母,准备出发。

  施见榆带着人正往慈安宫去,身后的明织手上端着补品。

  她自然也知道了最近摇乌岭的战况,心里忧心不已,幸而盛知旌和两位兄长没事。又担心他们会因此备受打击而颓丧,但却没有办法安抚他们,本想写信,又怕信会影响他们,迟迟不敢写。

  而这时慈安宫又传来消息,说太后听闻盛知旌差点遇险,大裕军队吃了败仗,一下子被惊着了。

  施见榆想了想,还是去看看她。

  结果在半路碰见了宋遇之。

  宋遇之对施见榆而言,就是温柔和气的邻家哥哥。自小一起同两位兄长长大,没入宫前,他可以算得上是自己除两位兄长和祖父父亲以外最亲近的男子。有一段时间,施见榆一度以为自己会嫁给他。

  想到以前的想法,施见榆有些羞赫,愣愣的受了宋遇之的礼。

  反应过来,施见榆向旁边跨了一小步。“你这是做什么!”

  宋遇之直起身,如同以往一样温和笑道:“您现在已是皇后了,臣见您自然得行礼。”

  施见榆好笑道:“那我们的情分还在吧。我还是以前的施见榆啊,你这样,感觉我们变生疏了。”

  宋遇之淡淡笑道:“自然,是以往又不似以往。”

  施见榆没听懂,但不妨碍她同宋遇之兴致勃勃的讲话,在宫里她没什么人说话,好不容易遇到个认识的,当然要多说几句了。

  但宋遇之却始终同施见榆相差两步远,不曾逾矩。

  其实他在心里微微叹了一声,看得出来施见榆在宫里过得不错,进宫这么久了还一直有着以前的那份天真纯粹心性,原本遇见外臣,哪怕是熟识,也不该这么同他说话的。

  但施见榆一直兴高采烈的说着,他也不想打断她。

  说了一阵后,施见榆才想起似的,“对了,遇之哥哥你怎么进宫来了?”

  宋遇之无奈,再重复一次:“娘娘,您不应这样叫臣,您叫臣的名字即可。臣进宫是因为太后有召。太后知臣不日就要启程去摇乌岭,所以嘱咐臣几句罢了。”

  说来奇怪,他们宋家同太后并不亲厚,不知为什么会传召他。而且太后也并未说些什么,只稍微说了几句要好好辅佐陛下,谨慎而行的话,就让他出宫了。他实在不知太后此意何为。

  施见榆则微微睁大了眼,“你要去摇乌岭?”她完全不知道这件事,只知道有战报,还未听说过此事。

害,施见榆才十六岁啊。

creators'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