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五十九章     帝国末日——重型野战炮(2)

炮兵是战争之神,这话不假,再没有超级武器出现以前,炮兵就是陆军中最重要的存在,是步兵最好的伙伴。同时,在生产上更是马虎不得。

  兵工厂内,随着土造斯特林式发动机的投入使用,大明的兵工厂现在产量和质量更是突飞猛进。就说以前的步枪吧,每天三百多支,现在则是近千支,每支的成本下降到了出厂价二两二分银。

  以前的水力冲床则移交给了新成立的大明皇家银行造币局,没错,这么久朱桂平终于忍不住对大明现在流行的银子下手了。这玩意儿,实在是太坑了。找不开的银子还得拿錾子錾开,浪费资源不说,还容易让人掺假。

  所以,朱桂平就将户部的一部分官员抽调出来,又从民间选了些账房,传授给他们一些基础的账务知识,然后又印制了一些记账本,让他们使用进账和出账分开,现金和财务分开的方式记账。

  这样一来,除非是整个部门串通,否则极少发生贪墨的情况,更何况,还有举报有奖的大招存在,贪墨的再多也不如举报一次的奖励多,辛辛苦苦的贪墨还不如等着举报别人呢。这样一来,贪墨的情况就大大减少了。

  同时,新成立的皇家银行造币局,开始铸造新的货币——大明银元。这种采用了银七铜三比例铸造好的银版,通过冲压机床,制造出合格银元,其币值为壹元、贰元、伍元、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和壹佰元,相当于同等的一两、二两、五两等。但是用的银子却大大减少了,每个用银七分,即便是壹元银币,也有三分钱息。

  而现在朱桂平的内库中,还有两千六百多万两白银,这也是他为何要成立银行,铸造银元的目的。为了让自己手中的银子增值。同时,朱桂平还下令全国银元、银两自由兑换,以后的完粮纳税、官员工资、士兵军饷统统使用银元,民间不禁银两流通。但限期半年兑换银元的,不收手续费;半年后兑换银元的银两,无论数值多少,都要征收五分的手续费。

  这条诏令一下,顿时引起天下震动,百姓们纷纷叫好,反正他们也用上太多银子,干脆兑换了省事,但是富商贾股们却不干了,老子辛辛苦苦攒下的银子,你说换了就换了?于是,纷纷准备串联,上京师告御状。

  这个时候的朱桂平还不知道,即将有人来京城告御状了。而他,正在兵工厂内指导生产组装斯特林发动机。只不过,现在不叫这个名字,改名叫大明热动机。

  而且,因为与兵工厂的部分产能不同,所以朱桂平新成立了一个工厂——大明机械动力,专门用来生产热动机。

  并且,现在的兵工厂,已经用热动机替代了部分的水力设备,正是由于热动机的使用,锻造机床也提高了锻造能力,也因此,才出现了76式重型野战炮这种超级利器,所以,热动机械也成了锦衣卫的重点防护对象。

  “刘国坤是吧,当初舍生忘死,跟随朕从北地京师突围,如今还在锦衣卫任小旗官是吧?是不是觉得有点可惜?”

  “回陛下,臣当初跟随您就想着无非就是为国尽忠,哪想到有今天,虽然臣还是一名小旗官,可是有房住、有衣穿,更重要的是还有千两白银,臣没有什么可惜的!”

  “呵呵呵,你们啊,忠心。朕也给个用你忠心的差事,你全权负责保护热动机械厂的安全保卫,职务么,调入军情部一局,你们局长张永昌也是你的老上级。记住,任何人,未经朕的批准,擅自进入者,斩!明白了?”

  “回陛下,臣明白!”

  交代完热动机械厂的保卫工作,朱桂平安心的回宫,继续他的设计图纸工作。如果说嘉靖皇帝是个木工,那么朱桂平就是个工程师,最擅长的就是机械设计图纸。至于朝政问题,有新组建的内阁辅助就好,他只需要掌握大方向就行了。

  随着热动机械厂的投产,更多的热动机被生产出来,替代了原来许多的水力设备后,生产效率简直就是突飞猛进,原本受限于弹药的产量,朱桂平并不敢大肆的扩充军队,而现在,兵工厂步枪弹药的日产量达到了一百二十七万,这就让朱桂平没有了后顾之忧。

  步兵可以没有火炮当成轻步兵使用,可是连步枪都没有的步兵,那就是稻草人,毫无威慑力。所以,这一次,朱桂平计划在此扩充二十万部兵员额。而这些人,将从南方地区的广大卫所中抽调,整编。

  一方面是裁撤部分卫所,以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因为查清了卫所员额,也就减少了一大部分人吃空饷的问题,也节约了相当部分的银元。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横亘在朱桂平的面前,那就是海外贸易。没错,如果大明想要发展,就必须走海外贸易,可是现在东南沿海的海权是掌握在郑芝龙手中的,如果按照历史上的现在,郑芝龙已经是大明朝廷的南安伯。

  但是现在,随着朱桂平的继位和崛起,起码在陆地上,郑芝龙的人手是不够看的。而且,随着大明的水泥路的修筑,今后的割据之势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现在也是时候将郑芝龙正式招安了。

  大明历276年九月初五(公元1644年),大明皇帝朱桂平正式下诏,招郑芝龙觐见,并宣告天下,赦免以前的一切罪行,并封为南安伯,希望其永镇南部海疆。诏书,以宣告天下的方式,将郑芝龙的政治地位摆在了明面上。

  闽海,福州,郑芝龙的府邸,郑芝龙和四个弟弟及儿子郑森正在商讨此事,

  “大哥,莫要中了明帝的奸计,二弟以为,这事儿不可为!万万不可取啊!”郑芝虎刚一落座,就迫不及待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时候,三弟郑芝凤倒是悠哉的撂下茶碗说道,

  “二哥,三弟以为你说的并不对,首先,如果明帝没有诚意的话,自然不必昭告天下;如今已然天下皆知,是明帝招我大哥觐见,那么,大哥的安全必然无忧。要不然,这明帝的脸面可就没了。”

  老三郑芝豹和老四郑芝鹏倒是没说什么,毕竟,他俩是在没有政治头脑,琢磨不明白其中的这些弯弯绕,反倒是捞了个清闲。

  只有郑芝龙的儿子郑森,皱着眉头,却又一脸兴奋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