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_教育费钱
卑穆见刘康走出,直接匍匐在雪地,她自然知道刘康这次是真的生气了,但母亲入宫,她也不得不前来替父求情。
“起来吧。”刘康原本是有些生气,但看到她一直等在此地,气也算消了大半,这得快有一个时辰了。
“谢陛下!”卑穆起身,然后直接倒向刘康怀中。
“真...晕了。”刘康一开始还觉得可能是假,但轻微探查一番后,无奈叹了一口气,将其抱起,直接送往她的椒风殿。
……
进入四月,魏国宗室曹冏兼弘农太守上《六代论》,论夏、商、周、秦、汉、魏六代兴亡之事,建议分封宗室子弟,授以军政实权,以制异姓权臣。
强干弱枝,巩固曹魏统治。曹爽如今大权独揽,自不愿分权宗室,故而不用之。
同时,魏国大将满宠病逝,曹爽以为即将兴兵攻汉而陨大将,是为不祥,遂罢兵屯田。刘康听闻,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气,能不打仗,总是好的。
又是和平的一年,汉国对外至身毒国的船队返回,各家商人赚得满盆钵,再次促进了造船行业的繁荣。
所造之船越来越大,如今运载能力,直接比往昔翻了一倍,排水量已达四百余吨。
船舶入海,汉国的世家族人再次杨帆出海,对身毒等国,虽一年多才能往返一次,但远途销售,利益驱使,这些人自也不畏艰难。汉国的税收自也是再创新高。
“陛下,刑、兵、礼三部皆有上书,为促进商业繁荣,请命减免商税。”嵇康送上十二份奏折。
刘康一一查看后,不由皱眉,道:“卿家以为如何?”
嵇康想了想,道:“下臣以为,此为三部前卒,上书者,罢官免职,着锦衣卫查办,找出罪证,抄其家灭其族,对三部试探,陛下当以雷霆之怒还之。”
“拟出章程呈上,另召所有学士,一起商议减免农税之国策。”刘康点头,对此甚为满意。锦衣卫想差,就没有查不出问题的。
走私之罪,即可抄家,如今的汉国这些官员,其本人不为,家属多多少少都有之。
这些刘康知道,但毕竟未走国道者,运输货物少量,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如今这些世家看到了海贸利润,就要求减税,他也绝不避让。对于嵇康,这几年渐渐崭露头角,确有大才。
“陛下,今年秋各郡县再开科举,然如今参与学子极少,农税今三十税一,不必再减,国库充足,臣建议陛下于星都兴公学。”嵇康躬身。
刘康沉默了一下,公学,嵇康认为的公学,自然是以山阳公学为模板的,也就是,学生住校,供吃供住供读书。
刘康在山阳时如此做,本就是还情于山阳食邑,堪称败家之举。如今汉国国库虽足,但这般做,依旧还是供养不起的。
刘康道:“于亭以上治所,开设公学,适龄儿童可入学,三年之内不收费用,夫子官府调派,年俸与里长比之,学堂官府拨款兴建,师资俸禄由官府发放,其他费用学子自付。
如此,与户部预算详细用度后呈上,朕看过后再行决定。”
“诺——”嵇康点头,这用度的确太高了。他只敢谏言在星都一地施行公学,但陛下此举,实为前人所不敢为之。
嵇康随便预估一番,这花费或许不下于养兵十万,没有任何国君,愿意如此行事。
如今的办公效率还算勉强,半月后,详细的报告已经呈与刘康。
“本以为国库充盈,但——”刘康随便一看,就不由苦涩一笑。
“罢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国库去年五成收入,朕内库八成钱财用出,于亭以上治所开设公学,另外,鼓励乡绅捐钱办学……”
刘康开始对嵇康普及后世的一些募捐方式,无非学校搞出功德碑,记录某某人捐献多少钱财、若乡绅直接建了一所学校,学校可以其名命名等等。
“陛下圣明!”嵇康听完,直接拜服,此举或许可减国家三成负担。
学校自不会完全新建,大多购买些连体宅院后改建一番即可,刘康也派出了东宫中教学近五年一千余学子往各处担任老师,同时三年前的秀才也征辟为老师,受命与否,自凭自愿。
然这些秀才大多未曾受命,因为,今年又到了三年一度的科举时间,秀才除了免除徭役之外,并无权利,
本次更为完善,在各县举行初始的考试,通过者为秀才,至郡所考核通过后为举人,随后官府与些钱财,让这些举人赶往星都再次进行进士考核。
秋闱之名,开始逐渐在汉国传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渐渐为人所知。
特别是殿试,虽不知明年殿试前二十是否能为学士,但总得抱有希望不是,文华殿学士次之。
而文彦阁学士官职虽低,但权力堪比丞相,虽然这职权是分给了十数人,但依旧很香。
因为科举在前,公学一开,就有无数学子入读,募捐也有些成效,单纯的商人多有捐献之举。
如今汉国有世家商人和普通商人,世家的商人,其家族多有官职在身,本就有名望,自不愿耗费钱财买些名声。。
自商鞅变法后,重农抑商就成为主流,汉袭秦制,依然如故,数百年的境况,非数年可改变。
普通的商人虽也在汉国的大船上获得了钱财上的富足,然社会地位依旧不高。
“陛下,对公学捐献钱财者众,然现有商人开始资助学子参与科举事,长此以往,恐于国不利。”李忠义送上密报,这些都是今年参与科举的名单,这些人,显然是受得商人资助了。
“忠义,目光不必看得太过长远了,商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掌控朝堂,还得数十上百年苦心经营,暂时来说,这现象对提升商人地位有一定好处,暂时可不必深究。”
李忠义看过他的一些书籍,自然对各种长远的影响看得透彻,刘康却觉得,天下并无绝对毫无弊端之事,因时而制即可。
这些学子受了些商人钱财,距离听从商人吩咐还差得远,得势后许会对商人有些照拂,但不太可能甘为鹰犬。
“诺——”李忠义领命,但作为刘康的耳目,他觉得,还是需要对这些学子多加监视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