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一百七十七节 淮引(1)

大宋第二次北伐,自然是朝堂上的重点。

  吕颐浩坐镇前线,这就是他的本钱,吕颐浩党派再次翻身,在朝堂上开始跟赵鼎集团内斗。

  吕颐浩的战斗力很强,从地方到中枢,他的人不断弹劾赵鼎。

  第二次北伐,其实是失败的,但吕颐浩的捷报却不断。韩世忠仅仅在河北保住了卫州,就被吕颐浩描述成一场了不得的大胜。赵立保住了开德府一个濮阳县,也算到吕颐浩头上。丽琼出击泽州损兵折将,也高喊出兵的意义,报了很多没有斩首的捷报,说杀伤了好几万女真人。

  赵鼎势力揪住这些漏洞,不断攻击吕颐浩,官司从地方打到中枢。

  最终吕颐浩强势弹劾徐州和楚州地方官府,因为他们竟然遏籴,所谓遏籴,就是不让买米,或者遏制买粮。吕颐浩认为这影响了他部队的粮草供应,否则他都能打到保州去,收复祖宗陵寝之地。

  这完全是借口。

  事实上遏籴这种事,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北宋蔓延到现在,地方州县之间,经常为此互相弹劾。遏籴的原因,一方面是粮食不足,一旦某地闹饥荒,当地官府第一反应,就是禁止外地人来买粮;另一方面,则是混乱的货币体系,尤其是南宋政权,前几年为了扩大财政,无所不用其极,滥发了太多钱引,又大规模缩减铸钱,逼迫老百姓不得不使用钱引。老百姓的对策是,铜钱储存,钱引尽快花出去,或者尽量不收钱引。本地人之间的交易,尤其是跟官府的交易不敢拒收,但外地钱引进来,不但可以拒收,本地地方官还会支持。

  聪明的地方官都对钱引十分排斥,选择性的支持本地商人拒绝外地钱引。钱引本就有流通区域之分,铜钱其实也是。宋王朝限制铜钱出口,在边境地区常年采用铁钱,避免铜钱被对方换走,加剧钱荒;这种方式,后来被金国学到。现在在两淮地区,南宋王朝已经开始推行铁钱,严禁铜钱过江。就是防止铜钱流入刘豫政权。这是典型的重商主义手段,历史上西方也流行了很多年。

  吕颐浩为什么弹劾徐州和泗州,就是因为他派人去两地采办军粮,而被当地商人拒绝,找当地官府,官府推诿不管。为什么徐州和泗州人不卖粮给吕颐浩?如果他拿着真金白银和铜钱去,有的是人做他的生意,可他拿着的是钱引,商人根本不想要。

Capítulo Bloqueado

Apoie seus autores e tradutores favoritos em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