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公元1399 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内难”之名举兵。郭资、墨麟、吕震等先后投降。
秋七月癸酉,燕王棣举兵反,杀布政使张昺、都司谢贵。长史葛诚、指挥卢振、教授余逢辰死之。参政郭资、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等降于燕。(《明史‧恭闵帝纪》)
燕王起用郭资守北平,出师攻通州。指挥房胜投降后,他又听从手下大将张玉建议,攻打由马宣严守的蓟州。
甲戌,燕王以郭资守北平,出师次通州,指挥房胜以城降。张玉曰:“不先定蓟州,将为后患。”时都督指挥马宣严兵守蓟州,燕王命玉帅兵往攻。(《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蓟州卒之陷落,马宣战死。
玉使人谕之,不下。环城攻之,宣率众出战,败,被执,骂不绝口,遂死之。指挥毛遂以蓟州降。(《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丙子,燕兵陷蓟州,马宣战死。(《明史‧恭闵帝纪》)
张玉,字世美,河南祥符人,曾于元朝做官,任枢密知院,元亡后,随元廷逃往漠北,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返回中原,投降明朝。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仕元为枢密知院。元亡,从走漠北。洪武十八年来归。(《明史‧张玉传》)
明太祖进行第六次北伐,张玉追随大军出塞,至捕鱼儿海,因功授济南卫副千户,迁安庆卫指挥佥事。
从大军出塞,至捕鱼儿海,以功授济南卫副千户,迁安庆卫指挥佥事。(《明史‧张玉传》)
往后的日子,他又随蓝玉征讨远顺、散毛诸洞。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 年),驱逐犯境元军至鸦寒山,调燕山左护卫。两年后随朱棣出塞,征黑松林。因骁勇擅战、长于出谋划策,深得朱棣信任。
又从征远顺、散毛诸洞。北逐元人之扰边者,至鸦寒山还,调燕山左护卫。从燕王出塞,至黑松林。又从征野人诸部。以骁果善谋画为王所亲任。(《明史‧张玉传》)
朱棣起兵,张玉率领部众夺北平九门,未几复献计取蓟州。
建文元年,成祖起兵。玉帅众夺北平九门,抚谕城内外,三日而定。师将南,玉献计,遣朱能东攻蓟州,杀马宣,降遵化。(《明史‧张玉传》)
《明史纪事本末》有以下一段记载,反映张玉具仁义之风。
玉抚定蓟州,乘夜趋遵化,戒将士止杀曰:“行师以得人心为本。”(《燕王起兵》)
仁义之师,所遇到的反抗自然较少,遵化、永平、密云因而相继失陷。
师将南,玉献计,遣朱能东攻蓟州,杀马宣,降遵化。分兵下永平、密云,皆致其精甲以益师。(《明史‧张玉传》)
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明史‧成祖纪》)
因简勇士,以夜四鼓登城,开门而入,城中始觉。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郑亨,皆以城降。(《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居庸关(朱棣夺此关,源于“居庸险隘,北平之咽喉,我得此,可无北顾忧”)方面,朱棣派徐安、钟祥等攻余瑱。余瑱手上缺乏援兵,只好弃关走怀来,依附宋忠。
时余瑱守居庸,简练关卒,得数千人,将进攻北平。燕王曰:“居庸险隘,北平之咽喉,我得此,可无北顾忧,瑱若据此,是拊我背也。宜急取之,缓则增兵缮守,后难图矣。”令指挥徐安、钟祥等击瑱,瑱且守且战,援兵不至,乃弃关走怀来,依宋忠。(《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朱棣观人、部署战略俱属一流。
燕王曰:“宋忠握兵怀来,必争居庸,宜乘其未至,击之。”诸将皆曰:“彼众我寡,难以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王曰:“当以智胜,难以力取。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矣。”遂帅马步精锐八千,卷甲倍道而进。王据鞍指挥,有喜色。(《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建文帝一类书呆子委实难与之匹敌。
宋忠、俞瑱最后被执死,居庸关、怀来落入燕军手中。
先是,宋忠绐将士云:“尔等家在北平,城中皆为燕兵所杀,尸积道路。”欲以激怒将士。燕王令其家人张树旗帜为先锋,众遥识旗帜,呼其父兄子弟,相问劳无恙,辄喜,谓“宋都督欺我”,倒戈走。宋忠帅余众仓皇列阵,未成,王麾师渡河,鼓噪而前。都指挥孙泰先登,颇有斩获;燕王择善射者,射泰中之,流血被甲,慷慨裹血而战,奋呼陷阵死。忠军大败,奔入城,燕兵乘之而入。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执余瑱,皆不屈死。都指挥彭聚亦力战死。当时诸将校为燕帅所俘者百余人,皆不肯降,发愤死。(《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己卯,燕兵陷居庸关。甲申,陷怀来,宋忠、俞瑱被执死,都指挥彭聚、孙泰力战死,永平指挥使郭亮等叛降燕。(《明史‧恭闵帝纪》)
开平、龙门、上谷、云中守将纷纷降附,燕军声势于是大振。
燕兵既克怀来,山后诸州皆不守,而开平、龙门、上谷、云中守将往往降附矣。(《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前线告急,建文帝在干什么呢?答曰:“锐意文治,日与方孝孺等讨论《周官》法度”。
时帝方锐意文治,日与方孝孺等讨论《周官》法度,以北兵为不足忧。(《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直至黄子澄进言:“北兵素强,不早御之,恐河北遂失。”建文帝才以长兴侯耿炳文佩大将军印,领兵北伐。
黄子澄谓:“北兵素强,不早御之,恐河北遂失。”乃以长兴侯耿炳文佩大将军印,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帅师北伐。(《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左、右副将军,帅师讨燕。(《明史‧恭闵帝纪》)
耿炳文,濠州人。元末,与父亲耿君用随朱元璋渡过长江。耿君用在救援宜兴时,与张士诚交锋,力战而死。耿炳文承袭父亲管军总管之职,代领其众。
耿炳文,濠人。父君用,从太祖渡江,积功为管军总管。援宜兴,与张士诚兵争栅,力战死。炳文袭职,领其军。(《明史‧耿炳文传》)
耿炳文攻陷长兴后,固守该地十年,屡次打败张士诚。“长兴侯”的封号由此而来。
取广德,进攻长兴,败士诚将赵打虎,获战船三百余艘,擒其守将李福安等,遂克长兴。长兴据太湖口,陆通广德,与宣、歙接壤,为江、浙门户。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为长安州,立永兴翼元帅府,以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之。温祥卿者,多智数。避乱来归,炳文引入幕府,画守御计甚悉。张士诚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帅师来争。炳文奋击,大败去。久之,士诚复遣司徒李伯升帅众十万,水陆进攻。城中兵七千,太祖患之,命陈德、华高、费聚往援。伯升夜劫营,诸将皆溃。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常遇春复帅援兵至,伯升弃营遁,追斩五千余人。其明年,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以炳文为使。已而士诚大发兵,遣其弟士信复来争。炳文又败之,获其元帅宋兴祖。士信愤甚,益兵围城。炳文与费聚出战,又大败之。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大军伐士诚,炳文将所部克湖州,围平江。吴平,进大都督府佥事。(《明史‧耿炳文传》)
朱元璋大杀功臣,耿炳文是少数幸存者之一。“靖难之变”爆发时,耿已是65岁的老人家了。
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建文元年,燕王兵起。帝命炳文为大将军,帅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时年六十有五矣。(《明史‧耿炳文传》)
年逾六旬的老将手握三十万兵马至真定,当时是八月。
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明史‧成祖纪》)
《明史‧耿炳文传》:“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
《明史纪事本末》:“八月己酉,耿炳文等率兵三十万至真定,徐凯率兵十万驻河间,潘忠驻莫州,杨松帅先锋九千人据雄县,约忠为应。张玉往觇炳文营,还报燕王曰:‘炳文军无纪律,其上有败气,无能为。潘忠、杨松扼吾南路,宜先擒之。’燕王悦,躬擐甲胄,帅师至涿州。”
耿炳文大军质素低劣,徒具样相,不堪一击,燕王遂对其不客气,捷报频传。
八月己酉,耿炳文兵次真定,徐凯屯河间,潘忠、杨松屯鄚州。壬子,燕兵陷雄县,潘忠、杨松战于月漾桥,被执。鄚州陷。壬戌,耿炳文及燕兵战于滹沱河北,败绩,李坚、宁忠、顾成被执,炳文退保真定。燕兵攻之不克,引去。(《明史‧恭闵帝纪》)
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甲寅,都指挥潘忠、杨松自鄚州来援,伏兵擒之,遂据鄚州,还驻白沟。大将军部校张保来降,言大将军军三十万,先至者十三万,半营滹沱河南,半营河北。王惧与北军战,南军且乘之也,乃纵保归,俾扬言王帅兵且至,诱其军尽北渡河。壬戌,王至真定,与张玉、谭渊等夹击炳文军,大破之,获其副将李坚、宁忠及都督顾成等,斩首三万级。进围真定,二日不下,乃引去。(《明史‧成祖纪》)
八月次真定,分营滹沱河南北。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忠、松俱被执,不屈死。鄚州陷。而炳文部将张保者降燕,备告南军虚实。燕王纵保归,使张雄、鄚败状,谓:“北军且至。”于是炳文移军尽渡河,并力当敌。军甫移,燕兵骤至,循城蹴击。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借死者不可数计。燕兵遂围城。炳文众尚十万,坚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明史‧耿炳文传》)
建文帝以为耿炳文年老力衰致败,听从黄子澄建议,阵前易帅,用曹国公李景隆代领其军。卒之铸成大错!
帝闻,怒曰:“老将也,而摧锋,奈何?”子澄曰:“胜败常事,毋足虑。聚天下之兵,得五十万,四面攻北平,众寡不敌,必成擒矣。”曰:“孰堪将者?”子澄曰:“李景隆可。比用景隆,今破矣。”遂遣景隆代炳文。(《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丁卯,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代耿炳文。(《明史‧恭闵帝纪》)
天子闻炳文败,遣曹国公李景隆代领其军。(《明史‧成祖纪》)
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比至军,燕师已先一日去。炳文归,景隆代将,竟至于败。(《明史‧耿炳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