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12章 一篇论文一学期

公允地说,顾玩给麻依依安排的那些任务里面,“分布式编译架构”是最容易琢磨出来的一个突破点。

  这玩意儿所需的知识结构,很契合计算机专业的资优生。

  另一方面,地球人当年关注分布式编译,其实是跟摩尔定律瓶颈临近,有莫大的关系——地球上,那条“CPU单位面积算力每过18个月就能提升一倍”的摩尔定律,其实早在2005~2006年前后,就逐步陷入瓶颈了。

  当时,05年暑期档英特尔发布的最新款CPU,单位算力就根本达不到04年初版本的翻倍了,大约只有04年春版本的1.6~1.7倍。

  到06年底/07年初的英特尔单核CPU版本推出时,距离05年暑期档版本又过去大约18个月,但是这一次,单位算力只有05年暑期档版本的1.5倍。

  可见,算力倍增的速度,在逐步放缓。当时CPU的加工工艺大概还在四十个纳米的水平,瓶颈就已经凸显了。这不是英特尔喜欢挤牙膏,而是真的挤不动更快了。

  但地球上的普通消费者,在05/06年那阵子,并没有感受到电脑性能的提升速度明显放缓——这是因为,英特尔提前知道自己挤牙膏挤不动了,所以在那阵子推出了个叫“双核”的技术。

  CPU单位算力提升速度不够,那就搞新的算力分布架构,用核心数量来凑。又过了两年,到08年前后,双核也撑不住了,就上四核。

  至于后来的分布式编译架构/云计算,有个最大的外部诱因,就是“增加CPU核心”这条思路,也渐渐变得不划算了。

  不可能无限堆砌32/128/512核,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搞分布式,把算力任务充分并行拆解的底层架构问题,给解决了。从此,咱也别纠结单台CPU的算力了,直接芯海战术堆规模。

  蓝洞星上,基础科研落后于地球,商业模式创新领先于地球。

  至于芯片工业,因为这玩意儿虽然受制于基础科研,但本身也属于能够赚钱养活研发的产业,所以两相抵消,差不多跟地球上发展还算同步。

  因此,在99年的蓝洞星上,还要再过上三四年,才能感受到“摩尔定律即将失效”的危机。

  既然如此,蓝洞星人目前对于“分布式编译”和其他算力分布架构的关注度,也就很低。

  即使这玩意儿你真走心研究研究,发现并没有那么难,但偏偏就是没人去走这个心。

  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努力,会因为英特尔的强大,而变得没那么大意义,就懒得琢磨了。

ロックされた章

webnovel.com で好きな作者や翻訳者を応援してくださ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