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三十一章 部落文化信仰和政治体系

在考察之前,唐逸首先思考的是部落的文化信仰。

  可以粗糙的说,文化信仰是一个政治体系的基础。有怎样的文化信仰,就会产生对应的政治体系。至少在目前夏族部落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整个部落的信仰是唯一的,没有外来思想干扰。

  而以唐逸这段时间的了解,不得不提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点是部落文化信仰的核心,也是其精髓所在。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唐逸觉得,和那场传说中的毁天灭地的大灾难应该不无关系。更直接的是信奉这一理念的族人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还活的很好。于是就这样在部落的生产实践中凝练出这一思想。

  部落文化信仰核心——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带来的影响,唐逸思考总结了几点。

  一是节制。

  内在的节制意识让族人充分做到了自我约束,在自我约束的情况下又获得了更大范围上的“政治自由”。

  二是和谐。

  和谐的理念由与自然和谐相处到与族人和谐相处,是十分顺畅的承接关系,所以族人之间出乎意料的和谐,部落治安也十分的好。

  三是爱护自然,辛勤劳作。

  由爱护自然,节制索取,到自立自强,似乎是个奇妙的递进。因为不愿过多的从“自然”取用,所以在自身范围内创造价值(粮食等)就成了爱护自然的延伸。每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自我的回报,也就将减少一分对自然的依赖。

  于是,虽然是集体生产事业,最大的体制产生惰性的缺陷神奇的没有发生。如果有某个族人常常偷懒的话,不仅会受到所有族人的排斥,还会受到部落领导的惩罚。

  四是无为而治。

  近似于老子的思想。从爱护自然,到学习自然的姿态,于是就形成了村民自治,部落领导的双重格局。大部分琐事都能在村一级良好的解决。

  五是统合分配。

  如何最大化的维系自身体系运转而不过度依赖自然呢?仅仅靠村落自治是不够的。数千年的演进,部落发现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分配制度,能够最大化增加部落的稳定性与自足。无论是灾年丰年,将整个部落的危机细分到每个族人,那么,再大的危机,也将由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群体共同协力度过。这种大范围的稳定正是所有族人需要的。于是部落贤者就承担起这一统合分配的责任,进而从另一方面强化族人的和谐一统。这样稳定的格局也就延续了下来。

  从文化信仰出发,再看目前部落的现状格局,就能理解的十分通透。

  难怪唐逸之前稍微转了转就觉得了解了部落,实在是整个部落出奇的神似。三万多人口的大部落,没有形成城市化的整合,反而像是由数十个千人左右的小部落组成。而每个小部落又像是由十数个更小的村落单位构成。

  整个部落政治体系,就这样模糊的搭建了起来,类似于‘城、乡、村’三级体系。无为而治的思想,使得村落拥有很大的日常琐事自治权。所以整个部落毋宁说是由数百个小村落堆叠而成。村级之间的问题由乡一级处理,由此递进,乡级之间的问题由城一级处理。

  每一个村落又因为部落的上层整体调度,从生活水平到建筑格局等等又出奇神似。

  所以说当初唐逸在首次考察中产生了一个错觉,每到一个地方,仿佛就是换了个马甲,换了一批人,其他还是神似。这也带给唐逸一种我已经很了解部落的错觉。

  在此文化信仰和政治体系下,部落的阶级结构也十分明晰。正是最稳定的椭圆分布体系。超过95%的族人生活水平大致相当,能够以较为健康的方式生活劳作。十分贫穷和十分富有在部落中都是极其稀少的。这样的体系也极其稳定。然而,部落仍然还是在较低水平生产力条件下的稳定。这种成型的体系完全可以继承下来,不过部落的生产力和富裕程度还需要不断提升。

  思考到现在,很容易得出结论,想要了解部落,那就需要深入到一个具体的村级区域去,把村一级的情况摸透了解。

  在小鱼的陪同下,唐逸怀抱着小灵开始了第二次部落考察之行。唐逸和小鱼来到其中一个村落单位区域深入了解考察。族人们对唐逸的到来十分欢欣和热烈,纷纷上前称呼交流。唐逸微笑着一一应对。此时正是夏季稻收获完成之时,在这段时间内,族人的主要工作是晾晒稻谷和为下一次耕作做准备。最重要的是,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了。

  唐逸此行时间上也刚刚好,大部分族人都在,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一目了然。在村落的负责人,我们姑且称之为村长,的带领下,唐逸参观走访了这个小村落的每一处。

  青石道路大概三米来宽,道路不是很齐整,也没有按照横竖规划,更多的是依照地势和习惯形成。所以看上去有些杂乱。青石路两旁就是紧挨着的民居建筑。虽然外形不一,但是大致的功能却很神似。唐逸走进其中一间,和主人亲切交谈,询问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生活习惯,饮食卫生等等。顺带着唐逸还仔细问询了民居中的构造格局以及功用。常见的格局是两层小民居,带前院和后院,前院是夯实的泥地坪,可以晾晒衣物和其它东西。后院常常是个小菜园,供以丰富日常饮食。也有隔开一块喂养鸡鸭的。

  房子大都由石材构造,看上去都很有些年份。

  一楼构造大致都是进门大厅,尔后有厨房、仓库等,吃饭一般是在大厅。厕所和洗澡间则一般设在后院之中。二楼则是居住所用,大致是三室一厅,楼顶还可以晒晒东西。

  家家有仓库是部落特色,主要存放在部落中领取的生活物资和自己的储备。

  走访完几家族民,唐逸开始整体考察这一区域。主要对商铺、文化建筑、行政建筑等进行考察。首先是商铺,几乎不可见,就算有,也类似于小私人作坊,只在很小范围内产销。

  文化建筑主要体现在部落装饰性结构上。从外部装饰细节看,部落的自然崇拜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主要信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平友爱。从部落的绿化程度也可以看出,自然生长的树木和这片居住点十分融洽的结合在了一起。

  此外还有先祖崇拜,体现在石砌的部落图腾之上。这方面主要是守护部落的信仰。不论是与自然和谐共处,还是以部落利益为首,两者都大大促进了部落的和谐统一。

  行政建筑主要就是村长的家,大小事务常常在此解决,这点和西明处理族中事物的情况一致。还有特殊的物资派发建筑,也是部落特色,大概相当于华国上个世纪的供销社。

  唐逸在充分走访这片区域后,又随机挑选了几个地方进行摸底考察。最后得出的结论相差无几。到了此时,唐逸心中渐渐有了底气,对部落的构造运行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也更清晰的察觉到部落信仰体系的巨大优势。

  一条部落发展之路已经在唐逸脑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