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十八章 整顿六曹

连续两天的审阅,七十二人的答卷终于评议完成。接下来便是择选合适人选,授与合适的官职。

  这一群人中除了卢志资格够高外,其余人年数以及资历都不足以担任太高的官职。若是按照正常途径,补选散官、做底层官吏就算不错的开局了。

  但如今阵势变得这么大,结果必受很多人注目,又有这么多名人参与,且审阅发现,很多合格的人才能层次都不算低。这让司马炽信心膨胀,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他准备运用起这些人来。将这件事情,利益最大化。优秀的,直接补入尚书各曹,处理政事,也不是不可以。正好尚书郎缺员甚多。

  以后,他们的仕途出身就是活广告。若是手段谋略得当,还可作为以后选才改革的伏笔。

  这么想着,他将这次考核突出的人才圈出来,分析出他们表现优秀的一面。

  又勾勒出西晋朝官的总体架构,思虑着,将合适的人填到合适的空位上。

  写写画画之间,望着朝官架构,他渐渐又生出一个想法。

  何不趁这个机会将官制一同整顿下?

  西晋朝政的低效率,其实也不是全怨玄学思想,跟其实行的官制也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西晋一朝的官制及其所置的官职其实都是很散乱的。从选才到任官再到升迁这一整系列的制度,都是病态的。

  如今整个朝政中央官制大致可以归纳成两套班子。一套是承秦汉一直流传至今的“三公九卿制”;一套是汉魏逐渐新置改革直到后来唐朝才定型的“三省六部制”。

  前者在西晋朝,严格算是八公十二卿制:八公是显名贵爵,一般而言都是虚衔,并没有固定相关职责,但其通常会被皇帝问政,又赐开府,这就又造成了一层职责混乱;

  十二卿则更加边缘化,属于闲职,有时也会当作次于八公的荣誉,奖励上年纪的老臣,其主要职责多已被尚书台各曹收拢,但交割却并不完全,一些职责出现了交叉现象,这就导致一职多官,一事多管,相互扯皮推诿的存在。

  后者“三省六部”逐渐成为朝政实权所在。但因为还未定型,所以一来在置官上常发生变化,并未成定制,有些官职时置时省,这就不仅未能达到提高行政效能的作用,反而还扯了后腿;

  二来后世盛赞的三省相互牵制、分权的作用也并不凸显,甚至还更一步滋生了权臣和近臣摄政诸多乱事。

  第一个缺点突出的是尚书台。尚书台作为处理政事的机构,有时会设置六曹,有时又是五曹。甚至六曹或者五曹到底是哪几个,在不同年代也可能会不一样。

  如今的六曹分别是吏部、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右民,主官称为尚书。这是承惠帝时所置的。

  再看看武帝在位时,及初立朝,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咸宁二年,省驾部,成五曹。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太康中,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曹尚书,又无驾部、三公、客曹。

  六曹之下又共置三十五小曹,细分政事,至于具体哪些曹,也如列曹一般,变化众多,时置时省,在此不赘言。

  每小曹主官为尚书郎,但只共选用二十三人任职,主作文书起草,每人一次值班五日,然后进行轮换,故此也有人会身兼数曹之职事。

  这种情况,用后世工作圈有句话来讲就是:累的累死,闲的闲死。

  当然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如今玄学是主流思想,整个朝堂处政效率低的惊人,尚书郎其实也已成清闲之官。

  第二个缺点则出现在门下和中书二省中。其实,严格来说,西晋如今共有五省,除这三省外,还有秘书监、著作省。而著作省又隶属于秘书监,两者掌文书、撰史。

  但在本质上,这四处同出一辙,都是皇帝的近侍官。他们能与尚书台相提并论的并非出于职责,而是是否受皇帝宠信。

  只要受皇帝宠信,那权势立马滔天,不受皇帝重视,则只是一个简单写文书的,工具人而已。

  即使有受宠信者,也只是其中一二人。其余者,都是清闲官。

  所以他们虽然与尚书台同称台省,但真正达到牵制、分权的同等地位却很少存在,而是要么凌驾于上,全朝仰其鼻息,要么居于下风,可有可无,全员工具人。

  比如魏文帝曹丕时,初置中书,中书监刘放与中书令孙资备受曹丕、曹叡两帝宠幸,专任了两朝,最后在曹叡遗诏置辅政大臣时,还因私心不愿放权,导致司马懿的崛起。

  再比如历史上王敦任过侍中、中书监,长达数年,但惠帝也好,历史上的司马炽也好,都不亲近他,他就成了打酱油的,后来司马越、司马睿放其外任州刺史,他才权重发迹。

  由此可见,两套班子混用,一套已经过时,一套又在混乱与探索中,行政效率低下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按照司马炽的想法,他觉得很有必要趁这个机会将官职制度清理规整一下。

  至于整顿哪一部分?司马炽也有了目标。

  这很好选择。

  八公十二卿,已是花架子,但荣宠意义尚存,动之,牵扯甚广,收获又不大,没必要。

  而中书、门下等皇帝近侍,目前早已空悬。继续保持现状就可以。

  那重点就在于,处理政事、掌握实权的尚书台及其下辖的六列曹了。

  说干就干。

  这一天,朝议过后,司马炽便将高光、傅祗、缪播、傅宣以及余下的那名左民尚书何绥共五位尚书台高官请到东堂,同时又请来司徒温羡坐镇一旁。

  待众人坐下,曹官将手里的六份文书一一分发给六人。

  这文书上写的便是整顿方案。

  有着后世出名的“三省六部”作为参考,再加上近现代国家架构的了解,司马炽自然拿来主义,将其略加修改更适用于此时后,写成方案。

  成品,就是呈现于众人面前的这个。

  其实如今六列曹三十五曹郎已大致笼盖了后世六部的职属,可修改的就是做一个上下整合,让每一列曹职能更单一专业,所统属的曹郎更细化、对口。然后相对增置必要的以及清减无用的。

  眼下六列曹中,除了五兵的职属最清晰外,其余五列曹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比如吏部,其除了选任官吏外,还兼任祭祀之职,统辖祠部、仪曹等曹郎,相当于后来的吏部与礼部合二为一。

  田曹,主管农事,但与其相关的曹郎却是最少的。屯田最贴切,水部掌管水利,次之。然后不管虞曹、起部、运曹,都难以归纳其中。

  度支、左民、右民三列曹更是交叉深厚。财政、狱讼、营造、仓库管理、军制器物等等,乱七八糟的,都统辖在其中。

  还有左右南北主客这四个掌管周边民族、国家使节来往的曹郎,说实在的,划分到六列曹中哪一个都不合适。

  由此可见,这上下划分有多不合理和难解。

  而后世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划分,下辖二十四司,每部四司,则清晰可辨多了,职属也一目了然。

  所以他就直接拿来用。至于户部原名民部,为避免跟左民、右民产生关联,他想了想就直接用户部最好。

  这样的整顿,细细品味,其实对权力不仅没有削减,反而因为权责清晰,更明朗,显得增大。各曹尚书的势力统筹进而常规化,就会变广,不担心其下辖曹属时置时省。

  所以,司马炽并不担心,会有太多阻力,尤其是来自尚书台各高官重臣的阻挠。他们只要没瞎,肯定都能看出其中的利益。

  当然,也不排除有尸位素餐,理不清其中利弊,徒叫嗷嗷的。不过,又想想,此时不是司马越摄政时期,那时候说不定真有人出面反对,或出于派系斗争,或是司马越指使。

  但如今朝位空虚,只有这寥寥几人,朝中又没有其他强势的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