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三十二章 陈寻的理想

“算了吧”陈寻笑了笑,“说谁都会说,你看我高谈阔论一幅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样子,可一旦要要我动手,说不准我就成了个倒栽葱。”

  “陈兄何必妄自菲薄?”颜放愣了一下问道。

  “这不是妄自菲薄。”陈寻加重了语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里的道理已经被以往圣贤说进了,治国为民,有人侃侃而谈,一句治大国如烹小鲜,似乎治起国来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可一旦真要上手,连个县衙里的小吏都压不住,县里各大族的关系都不清楚,被县里的小吏耍的团团转。政令甚至不出县衙,更别提那一胸腔的热血抱负的实现了。当官,是绝对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的。”

  “哦,不知陈兄的结论从何得来?可有论据?”颜放也是收敛神色,严肃问道。

  “很简单,在蠡县下船时路上我们路过了一个叫安阳的县城,颜兄可记得?”陈寻问道。

  “自是记得,县城不大但县城人数不算少且相当繁华。毕竟是徽州人们坐运船前往北方的必经之路。我们落脚的地方是安阳严家。家族算是中等规模世代习文少有人练武,有一名为严松的子弟在北地为官。其家族族长严蕃相貌清瘦为人相当热情知礼,有功名在身,读书自然也是极多。”颜放回答道。

  看的出来,颜放对严家这种世代耕读传家,知礼守礼的家族印象相当不错,花费了不少篇幅来描述。

  “那如果我说这严家家主与安阳其他家族联起手来做空了安阳县令呢?颜兄可相信?”陈寻问道。

  颜放自是明白陈寻不会无的放矢,怔了一下问道“不知陈兄从何得知?可有实据?”

  “自是有的。”陈寻从储物袋里拿出一本笔录,“此乃是安阳县令张柏的笔录,上面张柏如实记载了张柏在安阳为官四年的心路历程。颜兄可想听听?”陈寻举着笔录笑着问道。

  不等颜放回答道,陈寻便继续说道。

  “这张柏乃是关中渭南张家的子弟,张家在关中算不上累世豪阀,不过家族影响力也不小,不然张柏也不会出仕便分到安阳这等繁华之地当县令。”

  “张柏初出茅庐时,笔录里是处处可见的雄心壮志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等到张柏真到安阳笔录里的文字却逐渐愁苦了起来。”

  “到了安阳后因为各种原因张柏的文字越来越不甘,激愤和苦涩起来。原因是这张柏从小锦衣玉食人情世故一概不通,做事为了名声又只凭一腔热情而无章法,只是一味的照顾百姓而忽视城中大族的利益,最后竟然将县衙各小吏、城中各大家族甚至是安阳百姓得罪的一干二净。

  碍于其关中张家的身份,安阳各家族也不敢做得太过分,深思熟虑之下便是各大族、县衙小吏竟然不约而同的对张柏的政令阳奉阴违来。

  这张柏行事虽然过于理想化,但其实颇有才学,只是初出茅庐手段不成熟所致。而后来经过这周番挫折,也逐渐明白了起来。可此时在安阳他民心尽失,已是一个光杆司令。颜兄你知道他的破局手段是什么吗?他娶了这安阳大族严家的女儿,也是在这严家的帮助下,他终于在安阳真正站稳了脚跟,政令主张才终于开始在安阳施行,在兼顾百姓和城中大族的利益后,年年中下的考评变成了中上。名声也日渐好了起来,有了“清白”之美誉。不久在两边家族的运作下调往了郡中。

  我在严家的房间里严家书房不远,这笔录便是我在严家书房中无意翻到的。

  张柏之遭遇另我感触颇多,也更加坚定了我原本走遍天下的想法。儒家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虽然年纪不大但读书何止破万卷?自然也要行不止万里路,看遍天下的风土人情,才能对天下做到心里有数。

  无论以后我是江湖人还是庙堂人,我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我不敢奢求全天下的人都过得很我一样好,但我要天下的人们都活的有尊严有价值,生有人贺、死有人知。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我造福的是我大锦的子民。”

  陈寻面带狂热的说道。

  “看来陈兄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恭喜陈兄。”颜放笑道。“不过在下有一个疑问,这卷笔录是陈兄从严家偷来的?”

  气氛瞬间尴尬下来。

  半晌,陈寻轻咳一声“不要在意这些细节。”随后快步离去。靠!这人是冷场王吗?怎么这么喜欢煞风景?老子这么雄心壮志,你的关注点为什么这么歪啊喂!

  经过陈寻一番长篇大论此时已是深夜,天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咳咳,跑题了。

  自李太虚在坐船上对自己说过人当有所执之后,陈寻也一直在思考自己来到这世界的意义。

  此时的大锦并不是什么乱世,算得上河清海晏,太平盛世。自己想要争霸天下做一做皇帝的美梦自然是痴心妄想,可这太平盛世下,经过这半年的行走江湖,陈寻还是发现了问题。

  大锦确实国力强盛,当得起太平盛世四字。可这盛世是属于皇帝的,是属于庙堂百官的,是属于关中豪阀、北方宗门、江南山庄,是属于儒释道三家的。他属于一切拥有武力者,就是不属于这天下的主体:百姓。

  大锦国力强盛,皇帝励精图治,百官兢兢业业,可这天下的百姓们自然挣扎在温饱线上,在神隐宗到风陵渡那条商路,在南下徽州道临安郡的几千里路,陈寻见到了不少百姓的“陋习”,或者说百姓们挣扎在温饱线之的无奈。

  举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来说:溺毙婴儿。划重点:女婴。

  原因简单无比:养不起加重男轻女。

  如今大锦并没有什么战事,赋税已经算是历朝最低,但每年依然要从百姓手里拿走最少五成的收成来供养百官,世家,江湖子弟等等这些不生产者。

  这些人压在百姓们头上,使百姓们年年辛苦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求天求地求皇帝只求一个好天时,粮食能够丰收,交足朝廷的赋税后留下一些作为良种。至于吃这些细粮,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些对于陈寻的刺激很深,自己两世为人几十年,从来没有为吃食操心过,没想到这些为了盛世添砖加瓦的底层百姓们过得如此艰苦。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这天下很好,这江湖很好,百官皇帝,江湖众人看起来都很好。可陈寻希望的是全天下的人们都能过得很好。

  在一个强调武力为尊的世界讲为百姓,陈寻知道这很难,可陈寻衷心希望自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