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265章:前五后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首唐诗道尽了大运河的故事,流传至今。

  强盛一时的大隋王朝为此河而灭,这话虽然有失偏颇却也并非全不道理。

  隋朝和大运河的关系千丝万缕早已说不清道不明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隋后的历代王朝当中,大运河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沟通南北,变天堑为通途,不得不说这是隋炀帝的一桩功绩。

  世人都说这连通数省的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修的,其实不然:大运河的修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几百年的岁月里,历朝历代都在大运河上下过功夫。

  唐、宋、元、明,都在不停的完善这条重要的水运大动脉,和隋朝时候比起来,现在的大运河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变得更加完善便利,作用也愈发凸显。

  但是,这条大运河并不是一直都处于畅通的状态,偶尔也会出现“栓塞”的状况。

  尤其是从扬州以北都鲁南的这一段儿,从嘉靖年间的出现了严重的淤积,河床越抬越高,水面越来越浅,通行也越来越困难了。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湖漕相济”!

  星罗棋布的湖泊和密密麻麻的河流水网体系,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在漫长是岁月里逐渐填充到了运河里边,就出现了通行不畅的状况。

  早在万历年间,朝廷就曾经提出过“湖漕分离”的治河方案,准备把湖泊和运河分离开来。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但大明朝的事情,好事不一定就能有好的结果。

  张居正主政的时候,曾经试图践行“湖漕分离”的治河方案,调拨了大量银钱征发了很多河工。

  工程刚刚开始不久,随着张居正的死也就是人亡政息了,反而滋生出大量的贪官和一连串腐败案,最终不了了之。

  后来,大明朝的日子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天不如一天,这事也就耽搁下来了。

  时至今日,因为战乱,这一段河道的通行状况越来越糟糕。

  “漕运,漕运,根本就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高邮县尊大人不停的抱怨着:“往来费用全都由我这个小小的县衙来出,弄出了亏空还是我的责任,我找谁说理去?”

  这个时候的江北,还没有建立起直属的漕运衙门,一应的物资运送都需要地方官来操持。

  身为高邮县的父母官,县尊大人只能亲自出马,押送一批粮食经运河北上。

  好在这一趟运送还算是顺风顺水,虽然耽搁了不少时日,终究还是送过去了。

Bab Terkunci

Dukung penulis dan penerjemah favorit Anda di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