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四零八章 《十二怒汉》

名为《十二怒汉》的原著小说,出版于50年代,无论是米高梅公司所拍摄的版本,或是楚言脑海中其他的相关电影,在剧情走向上都没有非常大的差别,但无论哪一个版本,都基本拍出了各自的特色。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12位身份各异的陪审员,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会随着背景设定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一次楚言所改编的版本也是一样。

  在剧本创作期间,楚言还大胆借鉴了身边人的看法,包括秦歌、张楚雄还有家里的各位长辈,都被他拉入了案情讨论之中,从中观察和记录,大家对于剧情中涉及案件的看法。

  很显然,楚言的这个做法让他在创作中受益匪浅,哪怕是如此亲近且互相了解的一家人,在面对这个虚拟的案件时,每个人所关注的侧重点和想法,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别。

  比如楚安然和张松仁这老两口,面对楚言所描述的这件“弑父案”,楚安然就明显更倾向于身为被告的嫌疑人,哪怕内心也觉得嫌疑人有罪,仍然坚持“事出必有因”的论调,积极想要弄清嫌疑人行凶的动机,并试图借此为他寻求轻判,而经过楚言的询问,楚安然也大方的承认,她的出发点就是,“毕竟还是个孩子,年纪那么小,不能轻易毁了孩子的一生。”

  而张松仁则是坚定的“有罪论”支持者,或许是同样身为父亲,他显然更能理解被告的父亲,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驱使下,那些明显有些过分乃至暴力的管教行为,并坚定地认为被告人因此“弑父”堪称毫无人性,必须明正典刑。

  张楚雄这位高级会计师出身的职业经理人,则更加注重案件逻辑的缜密,和证据链的严谨性,换句话说,在他看来,客观证据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当然,一旦认定逻辑或证据上出现不可解释的瑕疵,他也会第一时间支持无罪判决。

  至于秦歌和翁美琳两人,就更为感性,两人都坚决的认为,嫌疑人必是凶手无疑,而量刑则是法官的事,陪审团只需做出有罪判决即可。

  正是在这样的讨论之中,楚言的剧本开始逐渐成型,12个性格背景各异的角色,纷纷跃然纸上,一段段精彩的台词,也被填充进故事的框架中。

  当然,就算是再好的剧本,也还是需要靠导演和演员,来将书面上的故事,变成大荧幕上的画面,而基于这部《十二怒汉》的特点,在演员阵容方面,势必需要精挑细选才行。

  作为项目筹备的第一步,在完成剧本之后,楚言还是决定先敲定电影的导演人选。

Bab Terkunci

Dukung penulis dan penerjemah favorit Anda di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