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一章:长安街头

月眉手双手攀在殷清风的肩膀上,努力的踮起脚尖看向前面的坊门。听郎君说起无数次的西市就在前方,她心中充满了期待。

  “啊~~这就是胡人?郎君不是说他们黄头发蓝眼珠吗?

  咦~他竟然会说唐话啊!好难听哟~~~

  他们真的不沐浴吗?那,郎君的香皂为什么还卖给他们?

  耐心听着月眉叽叽喳喳的疑问,殷清风向身后摆了一下手,示意任大他们散开,然后溺爱的向月眉讲起他所知道的西市。

  西市,隋唐两代长安城内几乎所有的对外贸易,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群,用摩肩接踵来形容是最恰当的比喻。

  胡商是汉人对那些从西面来的商人的统称,分行商和坐商。

  胡商中的行商不同于中国走街串巷的货郎,而是指那些从长安或洛阳、泉州等地批发商品回去卖的群体;坐商则是那些在中国开设店铺,售卖他们带来的商品的胡人。

  西域贩卖到大唐的品种不多,像什么珠玑、玉石、犀象、昆仑奴、水果的幼株、种子、蒲桃酒也就是葡萄酒等。

  此时的西市,还没有昆仑奴贩卖。

  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商路虽然存在很久了,但从汉末开始的四百年战乱,让这条路早就枯萎到最低点了。

  想要从大陆东方获取财富的东欧和中东的商人,只能把货物运到西域一带,他们不敢再冒着丢掉性命的危险往东前行。

  西域的商人则在接手这些货物后,集中到吐鲁番和哈密一带,再由这里的商人冒险闯进玉门关。

  某一年,杨广来了。

  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吐谷浑让开了河西走廊、西域二十多个小国前往张掖拜见东方帝国的皇帝。

  之后,丝绸之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但中东的商人们还在观望。

  运送几十几百的奴隶到东方,必须谨慎。

  而在南方,由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长乐冯氏,在武德五年才归顺大唐王朝。南洋的昆仑奴或许还在路途上苟活着。

  至于新罗婢,要等到三十几年后,唐朝第四次东征后,才出现在西市。

  给中国带来巨额财富的瓷器和茶叶,现在还不是主要的商品,但是他们带走的的丝绸、东方风格的奢侈品,足以让他们穿越风高浪急的大海与茫茫的戈壁沙漠。

  胡商中的坐商,主要是租赁一个商铺,主营葡萄酒、烤肉和类似新疆维族的那种叫馕的胡饼,兼营则是皮肉生意。所以,每一个胡商的商铺门口,都站着几个漂亮的胡妹在那里拉客。

  殷清风很想发个视频,证明他现在正站在传说中的那个大唐的长安街头。可惜,再强大的网络,也不能穿越一千四百年的时光。

  就在几个月前,一觉醒来的他,成为了深宅里的一个妾生子。

  凌烟阁里有个叫殷峤的,因为无后,过继本族侄子殷元为嗣。他占据的身体,就是属于殷元的庶子殷清风的。

  历史上,殷峤是武德五年春随李世民征讨刘黑闼,在行军的路上病故的。可是任逸魂穿而来的时候,正是殷峤去世的那一天,这比历史上提前了半年左右。

  不管他的到来,是不是殷峤用翅膀扇来的,既然命运被老天爷安排了一次,那就接受现实吧,不是谁都有机会被上天捉弄的。

  经历了无数个痛苦、彷徨、郁闷、兴奋的日夜后,当任逸打算以殷清风的名义在唐朝好好混下去的时候,才发现事情不是他想象得那么简单。

  殷元有一妻一妾、一嫡子一嫡女,还有一庶子一庶女。看似简单的家庭,规矩却多得吓人不说,整个国公府的气氛不是一般的沉闷压抑。

  在尝试改变一下妾生子的地位时,他被他在唐朝的嫡母裴氏无情的拍倒在地。他这才清楚的认识到,原来妾生子的地位真的只比奴仆的高上那么一点点。

  来自现代的灵魂的他,心比天还高。在来到唐朝的四个月后的某一天,留下一封信并带着贴身侍女寻机逃离了国公府。

  在长安城南的某个角落安顿下来后,他发现在古代想要生存下来好像挺麻烦的。因为他不没弄清楚世人对士农工商这四个主要阶层是什么看法、如果他去经商,会对他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商人阶层像明、清时代那样低下的话,他想要挣钱养家糊口,就有些麻烦了。

  不过,在经过多次行走在东、西两市的经历告诉他,他想多了。

  他不止一次的看到,商家们是如何不卑不亢的面对所谓的贵人的,也不止一次看见那些贵人是如何面带矜持的微笑与那些商家打交道的。

  他这才恍然,原来经过三百年的战乱,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还远没有出现。

  于是,他放下担忧,一边开始计划自己的未来,一边琢磨如何养家糊口。最后,他想到了制作和贩卖肥皂。

  制造原始的肥皂并不麻烦,只需要在动物油脂里搅拌进去一定比例的草木灰或烧碱,并掌握好加热的火候就差不多了。

  利用草木灰制成的肥皂,卖相是很难看的。必须把粗肥皂加热熔化,再过滤提纯才行。但洗涤效果比唐人使用的澡豆要好得多。而且,为了提高档次,他又往里面加了一些胭脂粉。

  最初,他为了避免被冠上商贾的帽子,就把目标客户定为那些远来的胡商。

  等收了任大等六人为奴之后,他干脆让他们直接卖给唐人。噱头嘛,西方万里来的宝贝,当然不便宜了。

  任大他们原是良家子,是这该死的战乱让他们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又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被他收为家奴,并冠以他在现代的姓氏。

  多日来,小侍女月眉就一直央求着要跟他去西市看热闹,他也因整日的读书读乏了,这才有了今日主仆八人同奔西市的场景。

  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殷清风还是觉得不真实。

  几个月前,他还是浪迹在东方明珠的花丛浪子,但一觉儿醒来后,却带着过去的记忆出现在大唐这个时空里。向来无神论的他,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啥睡个觉也能穿越了。

  “是肩负啥使命?靠腰,这很扯!就算是有啥使命要去完成,也轮不到小爷我啊!

  老爹老妈还有老姐大外甥,抱歉了!命运强健了我,我只好在大唐享受被强健的过程了。

  幸好现在唐朝才立国没几年,要是穿越到了某个朝代的末年,那小爷就没心情享受了,保命才是主要的。”

  殷清风也是嘴上安慰自己,他知道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本来一个王朝刚刚建立,应该是上下齐心合力建设美好家园的。可是因为一个人做了典范,让这个存在了近三百年的唐朝基本处于叛乱之中。

  其他王朝大多是农民起来造反,可是唐朝呢?正相反。

  前期是李瑗、罗艺、王君廓、李孝常、李承乾,侯君集,李佑、李敬业...中期之后是各地的节度使...

  细数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弟弟、儿子、臣子造哥哥、父亲和国君的反,就是一种惯性思维:野心不能藏着,干掉别人你就是权利无边的皇帝!

  胡风犹存啊~~~

  “好吧,管他谁造反呢,关键是小爷我咋活下去。”

  在殷清风的眼里,所谓的盛唐,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农业生产相对依然低下、商业规模也不咋地。要不是有大量赚钱不要命的西域商人总往这里跑,往唐朝的脸上贴了不少金,唐朝可取的也只有文化上的兴盛了。

  不过,那也是中后期的事儿了。

  至于开疆拓土嘛,有野心的皇帝,谁不想青史留名?

  皇帝不值得赞颂,但唐人的血性值得传唱。

  唐人的血性,可不像现代的东北人那个“你瞅啥”的鲁莽,而是面对异族的时候,千军辟易勇往无前的豪气。

  从李世民时期到李隆基时代,由一个个普通的唐人组成的唐军,战高丽棒子、小东倭、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再战大食等等,每有阵仗,唐军可从来没认过怂!

  再看看唐朝以后的朝代。

  宋军前期还有点儿血性,没几十年就完蛋了。

  明朝除了抵御就是抵御:抵御蒙古人、抵御倭人、抵御女真人。虽然也有过明荷的料罗湾海战、明英战争和明葡的西草湾之战,可打败了一帮子海盗不值得显摆什么。

  如果非要赞颂唐朝,就要看看唐朝在制度和思想上给后世留下了什么。

  均田制是北魏的,府兵制是西魏的、科举是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的,盐铁不收税也是隋朝的...

  释道儒是南北朝、《五经正义》是总结前人的...

  数来数去,好像除了两税法,唐朝在制度和思想上真没给后人留下太多念想。

  不过,谁要是把唐朝贬得一无是处那是无知的。

  因为,这是中国最好的时代。

  战乱了四百年,世人的思想是混乱的。

  没有朱程理学、没有士农工商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两宋的文强武弱、没有被小东倭嘲笑的崖后无中华、没有明朝的官僚大地主阶级...

  这是一个胡风犹存的年代、这是一个华夏文明重新建立新秩序的年代、这是一个变革思想阻力最小的年代...只要有影响力,这是一个为所欲为的年代!

  好吧~~~殷小爷既然来了,就好好折腾一把!看看殷小爷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大唐王朝祸害成什么样!

  最少,小爷不能让李世民的后人们拼命的学他,不停的在宫里闹革命。

  最少,小爷不能西域、嘉峪关丢了,让帝都长安城变成边境城市。

  最少,小爷不能搞出一个节度使制葬送大好江山、打断华夏文明的进程。

  最少,小爷得把满清鞑子和小东倭的根给拔了,让它们这帮畜生成为史书上不起眼的符号。

  喔呼~~~大唐万岁~~~殷小爷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