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下一步

崇祯皇帝起居注,BY崇祯。

  这种东西,按道理来说是太监写的,是魏忠贤的业务。

  可惜了,现在是魏忠贤的考察期。其实魏忠贤早该死了,卢肇庆插了一手之后,魏忠贤目前还死不了。

  大明官场的规矩:

  盖棺定论,在卢肇庆没有死之前,魏公公大概还死不了。

  只是目前,魏公公的地位有些尴尬,十一月初,那个要死的锦衣卫北镇抚司提督正式去了世。

  刚巧,是卢肇庆被俘虏的日子。

  对于提督大人的家族来说这是好事儿:只用死自己一个,在目前的局势下,已经是万幸了。

  现在崇祯皇帝,有两份起居注,其中一份是个唤作王承恩的小太监记录的。

  与魏忠贤不同,王承恩本人,其实没什么关系;几乎所有的太监都得叫魏忠贤一声老祖宗,只有王承恩不用。

  因为他是个半路出家的,王承恩出身于禁军,也有说他出身江湖的;这家伙从崇祯还是信王开始,就跟着朱由检办事儿了。

  王承恩是崇祯夹袋里的人物。承恩二字,自然是感谢当年信王殿下的提携,其实王承恩本来是曹公公麾下人物。

  只是与崇祯皇帝,有一些隐秘的联系。

  崇祯皇帝在自己的起居注上写道:

  崇祯元年冬,十二月,陕西大乱,榆林镇三分,目前局势稳定,锦衣卫出身总兵卢肇庆办事不利,前后被俘虏两次。

  崇祯皇帝记录到现在,又看了一眼总兵吴自勉和巡抚张梦鲸的奏折。

  这是一份联名的奏折,在大明,文武官员联名上奏,一定是大事儿!严格来说,大明一直在防止这类事件发生。

  就好比说内阁首辅的奏折,在皇帝那儿是第一序列需要批注的。

  那么文武官员联名的奏折,甚至比内阁首辅杨大人的奏折还来的猛烈;当日接到这封奏折的时候,崇祯皇帝看着盒子上的两份火漆,久久没有打开。

  那时候崇祯皇帝已经对榆林局势略有耳闻,是地已经是一锅烂粥。

  本来崇祯爷还以为这榆林沦陷了,结果打开奏折一看,好嘛,原来是说同济城的事儿。

  看着张巡抚和吴总兵的卷宗,当日万岁爷脸上实在是精彩:

  同济城就是榆林的定海神针铁,只要同济城在,榆林就乱不起来。

  崇祯皇帝忽然想起二百多年前,有个道士给大明算命,说过大明亡于西北。

  这同济城在崇祯爷的心中瞬间可怖了起来!

  不同于历史上的闯军,前面儿陈春寿说过,乱贼就是民,就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百姓!

  直至大明朝沦陷的时候,大明朝廷上下都是这么理解的。

Chapitre verrouillé

Soutenez vos auteurs et traducteurs préférés dans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