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代,也就是大唐刚建立十几年的时候,这里的人们是幸福的,无论官员还是想要成为官员的人亦或者孩子们。
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考试这一项让人痛苦的事物。
秦朝以前,选拔官员用的是世卿世禄,后来用军功,东周的时候是客卿食客到了汉代,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文帝的时候陈群搞出了九品中正制,按出身,品德来考核民间人才,这玩意可操作性很大,弊端明显,造成了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期,坑爹的科举制度基本形成确立,天下英才进入吾毂,就是李世民看着鱼贯而入的科举进士进太极殿时发出的感概。
科举制度玩的是排名,好坏的排名,坑的是全天下的莘莘学子。
但好在贞观二年的时候,这一坑爹的措施李世民还没有用出来。
也让这些幸福的人们免除了考试成绩差,被人比下去后那种失落丢人的感觉。
但武元庆可是从后世穿越而来,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同样是排名下的产物。
后世他从幼儿园一路冲到大学,尤其是高考之前的那近二十年的时间。从开始的半年考两次,一次期中一次期末,到中考以前的三五天考一次,一直扛到高考前的几乎天天考试。
考完试总要排名次,小到班级排,再大点的有年级排名,还有全镇全县排名。
每次考试排名的时候那绝对可以说哀鸿遍野。
你考了多少分,排到了多少名,是前列还是中游或者是末尾那是一清二楚的,完全特么没有一点点的隐私可言。
对学习好的或者压根不在意分数的人这个到没什么,但对那些学习一般或者学习成绩下滑,亦或者是要脸的好胜心强的人来说,这种排名次如同扒光了衣服一样让人感到羞耻,难堪。
武元庆从下到大上学二十多年,那种感觉可是体验过无数次的,好在绝大多数的时候他的成绩很好,而且稳定。
但有过的几次成绩下滑,掉了一两名的时候,也是觉得非常丢脸的,还要被老师点名。
所以,论起对排名的感受,武元庆这时候绝对是祖师爷级别的。
他弄出来的功德碑就像考试排名次一样,那是把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拿出来和别人进行最直观的对比。
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让人感恩排在前边的人,一方面却又能让排在后边的人遭到别人的耻笑鄙夷。
Apoya a tus autores y traductores favoritos e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