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的问题先说到这儿,反过头来,再说说朱元璋。作为开创了大明朝的朱元璋,出身于草根,所以对国家的理解有着跟以往历朝历代皇帝不同的见解。
首先要肯定一点,朱元璋即便当了皇帝,也没忘本。这一点可以从他当了皇帝,不论是对自己还对各级官员的刻薄体现出来。当初还是草根的时候,朱元璋就饱受贪官酷吏之苦,所以老朱最恨的就是贪官酷吏。所以掰着脚趾头算定了各级官员的工资,又大兴秘密警察,贪墨些许的银子就得扒皮。
再加上朱元璋是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希望建立一个‘富者与贫者协力互助的和谐社会’……这一点尤为恐怖,因为两厢叠加的结果,那就是老朱完全不顾实际地制订了大明朝律法与各种制度。
在财政方面,朱元璋多次强调不得聚财。老朱多次跟大臣讨论生息之道,大臣认为关键在于宽仁,老朱却认为‘不施实惠而概宽仁,无增益耳’。什么叫施实惠?老朱自己概括了: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节用、省役、明教化、禁贪暴。洪武十九年,更是重申‘毋以聚敛以伤国体’,更是将聚财提高到了伤国体的高度。
为了建立朱元璋心中的乌托邦,老朱执政期间为大明朝定下了以下的基调。
头一个,便是税额定额化。老朱派了大臣四下查探,丈量天下土地,最后将各司的税额固定。后来干脆又在自家门口立个块石碑,上书‘天下税粮课程一岁收用之数’。那意思就是从今往后,甭管发生什么变故,我们老朱家就收这个数的税。多了不要,少了……再议。
那石碑就跟那儿摆着,老朱后面的子孙想要加税,那是难上加难。再加上优待士大夫之策,终明一朝,其赋税也没有后来的满清多。所以用税收额度里衡量明、清两代的发达程度,甚至推倒出所谓的‘盛世’,简直就是狗屁不通。
老朱的本意是好的,可实际效果怎么样呢?事实上,老百姓身上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是加剧了。官绅不纳税,明朝还不重视商业,于是乎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自耕农身上。赶上天灾人祸的,自耕农破产,土地被地主兼并。如此一来,虽然明朝人口在逐渐的增加,可赋税的对象却没有显著的增加。
二一个,赋役母体化,既人口等级固定化。军户就是军户,匠户就是匠户,子子孙孙别想脱籍。这弊端大家伙都清楚,就不赘述了。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