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巨炮绝唱-“新省会”级战列舰

  二战的海洋是航母的海洋,也是战列舰的谢幕舞台。不过,战列舰并没有被完全淘汰出去,二战中残酷的战斗证明,在某些场合,战列舰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当时,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立即放弃战列舰,而是在重点发展航母的同时,也会发展新的战列舰。

  “尊严”级战列舰是一战后唐帝国发展的第一种新型战列舰,也被公认为性能最为平衡的一级“条约型战列舰”,可实际上,“尊严”级并没有完全满足海军的要求,过低的排水量,狭窄的舰体,这些都限制了其性能,甚至制约了其改进的余地。

  在日本开始设计“大和”级战列舰,美国也在着手准备“依阿华”级战列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坐不住了。“尊严”级实际上是无法对抗这两种新式战列舰的,帝国海军需要更强大的战列舰。因此,在下了第一批订单之后,“尊严”级的后两批订单被海军取消了,海军在17年初就下达了新战列舰的设计指标,让四大船厂尽快拿出新战列舰的初始设计方案来,并且通过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的论证,然后立即着手新战舰的全面设计与建造工作。当时海军订下的指标是,在21年之前完成设计,23年必须让第一批新战列舰下水,争取在24年之前服役。

  这个计划进度是很匆忙的,而这次第一个被淘汰掉的就是广州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广州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实际上就是放大了的“尊严”级战列舰。也许,海军可以接受这样的航母,重巡洋舰,但决不会接受这种在老式战舰上改进而来的新战列舰。结果,中标的是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提交的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

  新战列舰被命名为“新省会”级(“省会”级是一战期间帝国海军最厉害的战列舰,数次海战的功臣,帝国能够赢得一战胜利的关键,这其实也表达了帝国海军对新式战列舰的期望),而新战列舰的设计论证工作足足持续了两年,直到19年年底,海军才确定了具体的设计指标。

  导致论证工作长达两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帝国海军获得的情报很不准确,特别是对日本新式战列舰的情报极为不准确。17年的时候,帝国海军只知道日本将在条约过期之后建造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因此认为,日本的新式战列舰也就最多超越“尊严”级(实际上,当时“尊严”级也正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到年底的时候,帝国海军再次获得情报,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吨位将超过45000吨,而18年中期的情报现实,日本海军的新战列舰的吨位还将近一步上升,也许会达到60000吨。同期,美国海军的新战列舰建造计划也已经出台了,而美国海军的新战列舰就是完全针对“尊严”级而来的,而且其排水量肯定将超过50000吨。

  反复不定的情报让帝国海军对新战列舰的性能要求一改再改,到19年中期时,帝国海军已经确定,日本的新战列舰将装备历史上最大口径的主炮,而且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显然,帝国海军并不会与日本搞吨位竞争以及火炮口径竞争。帝国海军重视的是战列舰的综合战斗力,火力,防御,速度,续航能力等性能只有有效的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战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拿出了最后的性能指标要求书。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火力,防御,速度以及续航能力。

  海军没有对新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做出明确要求,只是对主炮的威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主炮穿甲弹要能在12海里的距离上击穿350毫米装甲,在8海里的距离上能够击穿400毫米装甲(实际上,这已经足够对付任何一种二战时的战列舰了)。大连造船厂的工程师与火炮工厂(帝国海军的战舰与火炮的生产是分开的,造船厂并不负责生产火炮)的工程师在经过了严密的论证之后,认为400毫米口径主炮就足以满足海军提出的性能要求。

  当时,400毫米口径的主炮研制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一战期间,帝国海军的主炮是330毫米,战后是360,而在条约即将到期的时候,帝国海军提出了发展400毫米口径主炮的要求。研制一种新的大口径主炮不比研制一种新的战舰简单多少。而当时,其他国家为了提高主炮的威力,将口径增加到了406,甚至460毫米,而帝国海军为了达到性能平衡的目的,要在400毫米口径上提高威力,这就需要强大的工业与科研基础。

  实际上,主炮研制进度的落后最终导致了战舰的设计与制造进度的落后。海军曾一度打算先使用360毫米主炮,然后换装新的主炮,可后来战舰的建造进度也出现了问题,所以“新省会”级才在下水时等到了新研制的主炮。

  防御方面。海军也只有性能要求,而没有具体的设计指标要求。具体的性能要求就是,其整体防御能力必须要比“尊严”级提高五成,主装甲带的防御能力要提高八成,舰桥与主炮的装甲防御能力要提高一倍!

  提高防御的最好办法实际上就是增加装甲的厚度,而这又与排水量冲突,而增加排水量就意味着要增加动力系统,意味着要带更多的燃料,意味着更大的被弹面积,所以不可能仅仅通过增加装甲厚度来达到提高防御能力的目的(这是日本人的做法)。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更高强度的装甲钢。

  即使到现在,装甲钢(全为合金钢)的成分与配方都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机密。能否制造出足够好的装甲钢是由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以及科研(材料科学,当时为冶金学)能力决定了的。唐帝国海军敢于提出这么高的防御要求,实际上正是因为唐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钢铁工业,最先进的冶金技术。

  在新战舰的性能下来之后,海军单独拨款1500万,由三家冶金研究所共同负责研制新的军用钢材(包括了装甲钢,以及炮钢),同时委托三家钢铁公司提供协助,好让新的科研成果能够尽快的应用到战舰的建造上去。

  也正是新的装甲钢的出现,让“新省会”级战列舰达到了海军的要求。“新省会”级战列舰的装甲厚度实际上只比“尊严”级提高了两成到五成,而性能则完全超过了海军的要求。而当时,如同美国这类强国所拥有的装甲钢也才仅仅只有“尊严”级的水平而已。

  速度方面,海军最先要求达到33节,后来因为增重的原因,实际上只有31节(试航的时候达到过32.5节的速度,只不过是半载,而不是满载)。

  战舰的续航能力达到了12000海里,完全满足了海军的要求。这也主要得益于战舰排水量的增加,内部容积的增加。

  在建造过程之中,海军在得知日本战列舰用的是460毫米口径主炮(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主炮)后,曾经一度要求修改设计,针锋相对的使用480毫米口径的主炮,可这个要求被聂人凤直接否决了。如果当时要研制480毫米口径的主炮的话,战舰的服役时间至少推迟两年,而且排水量至少得增加5000吨,战舰的大部分设计都得修改。海军等不起这两年,而且也没有必要用这么巨大的火炮。

  第一批四艘(“广州”,“南宁”,“昆明”,“成都”)于19年底同时在四家造船厂开工(此时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中途因为战争爆发,海军人事变动,以及重点建造四艘“长江”级航母的原因等,四艘战列舰的建造工作一直拖到了22年八月,“广州”号首先下水,随即开始了紧张的栖装工作,23年1月完成栖装,3月,四艘新战列舰加入帝国海军,开始了紧张的海试与训练工作。

  性能参数:标准排水量38000吨(后来多次改进后,增加到了41000吨),满载排水量45000吨(后增加到48500吨)。尺寸:长255米,宽29米,吃水9米。动力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50000马力,最大航速31节(改进后降低到了30节),18节时的持续续航能力120000海里。武备:三座三联装400毫米口径主炮,16座双联装120毫米高射炮,24门80毫米高射炮,24座双联装40毫米高射炮,48门20毫米机关炮。装甲防御:主装甲带长170米,厚330毫米,水平装甲带厚240毫米;炮塔正面450毫米,侧面240毫米,顶部200毫米,炮座440毫米。绥棱塔450毫米,舰内装甲板120-140毫米。全舰总装甲重17500吨,家体结构重量9500吨。

  在第一批四艘建成之后,海军对“新省会”级战列舰的性能极为满意,因此又追加订购了两批共八艘。而后两批的排水量增加到了51000吨(满载),尺寸没有变化,主要就是加强了装甲防御能力,增加了数十门防空火炮,改善了舰内的布局,增加了弹药与燃料的携带量,提高了战舰的持续作战能力。

  可以明显看出,“新省会”级实际上是按照防空战列舰的标准设计的。特别是在聂人凤上台之后,战舰的设计做了一定修改,将150毫米副炮全部换成了120毫米高射炮,同时增加了新研制成功的80毫米高射炮(实际上是在德国88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增添了大量的中小口径高射炮。“新省会”级成为了二战时期,帝国海军防空能力最为强大的战舰,其防空火力远超过了防空巡洋舰,成为了航母最强大的守护神。

  得益于庞大的舰体,“新省会”级战列舰的改进余地其实是很大的,而且其对海作战能力并没有降低。这在海战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虽然,“新省会”级没有机会与世界上最庞大的战列舰用主炮一决高下,可在漫长的二战中,“新省会”级与“依阿华”级,“乔治五世”,“黎塞留”级等世界其他列强的顶级战列舰有过多次交手,实战证明,这不但是帝国海军最好(也是最后)的一级战列舰,而且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列舰。

  也因为该级战列舰在设计时所体现出来的众多超前思想,二战结束后,没有战沉的都被保存了下来,并且一直服役到了50年代(唐历)后期,其中,最后两艘还参加了二战结束40多年后的战斗,其身影一直活跃到了70年代末,这才被帝国海军封存,等待着重新驰骋大洋的那一刻。

  “新省会”级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帝国的强大工业实力,科研实力。其在设计时采用的众多新技术是保证其长期服役的基础,也是保证其在战斗中发挥出强大战斗力的基础。作为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种战列舰,“新省会”级不但在战争中力下了汗马功劳,而且注定将被永久的载入海军的史册!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哥们的力作:《生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