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一千两百零七节 撕逼!(3)

在杨晖之后登台的朱文,相较于杨晖,无疑就显得浮夸了许多了。

  他戴着一顶造型奇特的儒冠。

  你说它是儒冠吧?但看样子又有些不像。

  因为此时的儒冠,还保留着战国时期的儒家士子所戴的冠帽的样式。

  跟后世的儒冠,特别是宋明的儒冠,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虽然依旧是前高后低的造型,但它的中间是中空的。

  所以,当年,刘邦才能摘下儒生的帽子,在里面撒尿。

  而,这位朱文所戴的儒冠,却是前端向往倾斜,明显的模仿刘邦所爱的刘氏冠的造型。

  看上去不伦不类。

  但你要说它不像儒冠嘛,他那顶帽子,却依旧保留着许多儒冠的基本结构和形状。

  譬如说,前高后低,譬如说帽子中间是中空的。

  别说是群臣了,就是刘彻看了都直摇头。

  这里可是石渠阁上,你们荀子学派这么玩,传出去,国家的脸往哪里搁?

  但在刘彻身侧侍奉的汲黯却是适时的为朱文解释道:“陛下,荀子学派皆戴此新儒之冠,据说其意本是要与其余儒家诸派区分开来,以示己身,非高阳之酒、徒也!”

  刘彻闻言,这才释然。

  高阳酒、徒这个梗确实是如今儒家发展路上遇到的最大障碍了。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位儒生与其他学派的人辩论。

  无论这位儒生口才如何出众,知识如何渊博,道德如何高尚。

  而他的对手如何不堪。

  只要掌握这个梗,就绝对可以让那个儒生哑口无言。

  譬如这个儒生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汝高阳酒、徒乎?”

  这个儒生又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高阳酒、徒乎?”

  “子曰……”

  “汝高阳酒、徒乎?”

  基本上,只要你舍得节操,那么儒生就永远无法战胜这个梗。

  原因很简单,这是大汉帝国太祖高皇帝的金口玉言。

  儒家敢否定吗?

  发展到今天,随着诸子百家,特别是墨家的复苏,杂家的重新崛起以及法家的强盛。

  这高阳酒、徒四个字,就成为了儒家所有派系的阿克琉斯之踵。

  在上层,大家都是君子,会讲脸面和节操,可能这个问题还不大。

  但在广大基层,特别是那些儒家力量不占优的地区。

  儒生在这个梗面前,狼狈不已,溃败千里。

  现在,荀子学派选择改进儒冠,这可能既是他们自己的风格,也是他们实在受不了被人拿着高阳酒、徒四个字轻松吊打的原因。

  刘彻也是想着,有些好笑。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