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五卷《戍》 第一百二十五章:怒之、奋起、而杀人

  有汉以来最为强大的威胁乃是雄踞西北、北地的匈奴,华夏人以传统称呼匈奴部众为戎人,又称呼更北的鲜卑、乌桓等名不经传的小部族为狄人,名称的不同所表示的意思也就天南地北。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使其众多部落狼逐鼠窜,其中东胡的一支部落逃窜至乌桓山(又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活动于汉国上谷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境外(大约是现在的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该族人口不足百万,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其一便是十分喜爱养犬,以犬为伴,人亡犬亦杀之陪葬。

  古有记载:乌桓俗喜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畜牧业颇发达,马、牛、羊甚多,因此,不仅是其衣食的来源,同时,婚嫁也皆以马、牛、羊为“聘币”,人亡则取死者生前所乘之马烧以殉葬,若仇杀,也可出马、牛、羊以赎死。并用牛、羊祭祀鬼神、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毕皆烧之。

  自公元前三世纪末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势孤力单,故役属于匈奴。匈奴单于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若逾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婢。若认真算起来,乌桓除了比较有战力外,匈奴也是把乌桓当成了‘牧养人’,唯一与无姓小族有出入的是乌桓需要派军队为匈奴服务。

  相传,乌桓与鲜卑本为同族,同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被匈奴击败逃窜至东方,后分地域而居,鲜卑居北、乌桓居南,东邻挹娄、夫余等无可考究的小族。两族随着时间日长,各自有了自己的名称,亦乌桓和鲜卑。

  现在的鲜卑比之乌桓除了人口较多之外,没有自己的族姓。鲜卑的语言、习俗大多与乌桓无异,但又从中融合了匈奴的一些习俗,显得十分混杂难以判断。

  鲜卑族名“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以不同的译音形式出现过:“师比”、“犀比”。而其实鲜卑离中原较远,南隔乌桓,其文化影响大都间接而来,所以仅指一种胡服的带或带钩。大多只是知道鲜卑族名源于其所居地“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山”是汉语,显然“鲜卑山”是胡汉语的混合词,若按照蒙古语的发音,可以念为‘斯波勒克’。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