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一百二十七章 护羌校尉(6)

真两千石是由汉成帝年间设立,根据汉时粮税称重真两千石的月俸为一万三千克,年两千六百万克,两千担粮食就重这么多,故有真二千石这样的称呼。

  由此可见,所谓的两千石其实只是一种称谓,实际上真两千石上面的中两千石所得分俸禄远多于两千石,年俸禄达到三千一百二十万克。

  不过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汉书·外戚传》的零星记载,这真两千石一般都是妃嫔等级,极少有真两千石的官吏

  真两千石之下是为两千石,汉时的各郡太守皆为两千石,因此两千石一度成为太守的代名词。

  比两千石的等级位于两千石的最下一级,凡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也为比二千石。

  虽然诸如司隶校尉和护羌校尉的品秩低于诸太守和属国国相,但司隶校尉位居朝议三独坐之一,握有京师之中的重权,司隶校尉陈球在光和年间甚至以司隶校尉的职权弹劾大宦官王甫和宦官一党的段颎,使两人身败名裂,下狱而死。

  从这等职权上来讲是要远高于一般的太守的。

  护羌校尉和司隶校尉同理,他主管凉州和边境的所有羌人内部事务,大权在握,每年可以从朝廷这里申请大批量的钱粮用以对羌人的安抚和征讨,是名副其实的肥差。

  两汉时尤其是后汉的护羌校尉,大多会中饱私囊,这是导致后汉朝廷应对羌乱所付出的钱粮过亿万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一点是护羌校尉是持节的,初置时,持节反映任务的临时性,到后来却是权重尊崇的表现。

  据《后汉书·献帝纪》载建安五年诏令:“诏三公举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国守相各一人。皆上封事,靡有所讳。”这里的“校尉”包括各种称号的校尉。如司隶校尉、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

  这个次序的排列反映了校尉的地位,其级别虽与郡国守相相同或稍低,排列却仅次于九卿而位于守相前面。这便是司隶校尉权重的一种明证。

  在针对羌人的军事行动中,护羌校尉持节,能够调动指挥边郡太守、都尉和屯兵戍卒,是对羌军务的最高长官,这点连刺史和州牧也是不能干涉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地方太守迁任护羌校尉在汉代的履历中是被视为平级的、正常的调动,不算贬职,尽管品秩是略低了,但职权上是变大了。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