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四十七章 立威(二)

中国统治者,历来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培养教育,从五帝、夏、商、周时期就有了中央政府的最高学府,虽然是称谓各有不同!

  太学,作为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由来已久,正式名称始于西周时期。当然正式的太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太学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最高教育机构,据史料记载汉顺帝时期,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这规模相当于北大、清华这种国内顶尖学府的师生数量了。

  汉末,随着社会腐败和战乱,太学不断衰败,到了魏晋时期又开始逐步兴盛,魏文帝曹丕黄初中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晋武帝时太学生三千人(一说七千余人),依《晋令》规定,试经及格者可拜郎中。

  西晋时期和汉魏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是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从太学里分出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虽然随着后期战乱发生,民不聊生,国将不国,国子学已经衰败,但目前还是非常红火。国子学的地位,其实已经取代了太学的地位。

  马玉这是第一次来到国子学,身旁贴身随从四人,石勒、司马睿,一文一武、一汉一胡,作为贴身侍卫,还有两人,年龄皆不大,其中一个不过10岁出头的丫头,正是马玉刚收的侍女宋袆,宋袆身旁还有一书童,面如冠玉,真是好一个俏少年,如同玉人一般,光彩耀人,任何人站在他身旁,都显得相形见绌。

  即使是宋袆这种已经算是万里挑一,难得一见的俏靓丫头!

  宋袆虽然还是个孩子,但现在已经含苞未放,小荷才露尖尖角,长大必是祸水级的红颜。但是和这书童一比,明显就暗淡了许多,这俊俏少年,正是卫玠,今年刚14岁,还未到束发年龄。

  卫玠是开国功臣,菑阳公、太保卫瓘之孙。

Locked Chapter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