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关于蒙顶山日月并行记载

蒙顶山是象山西乡的少祖山。因为山高,终年云雾蒙顶,所以命之为蒙顶山。年年十月朔日,有人便相约去看蒙顶山的“日月并升”,只是去的人多,见到的人少。后来翻了邑志,只见记载上言之凿凿,“游人于十月朔,鸡初鸣,观扶桑日月并出,须臾,日光如丹砂,月隐不可见,海天璀璨一色,光芒万道,熌熌刺目不能视,奇观也。”清代象山学者姜炳璋在《游蒙顶山记》也提到了一个德林的僧人告诉他“十月之朔,五鼓后登天峰,观扶桑日出处,水天沸鸣如雷,飞芒闪闪,如万矢攒目不能瞬,磨荡逾时,则日月并如箕,一跃而日高丈许,月不可见矣”。可见“日月并升”这个奇观不是个传说,但如何解释这一天文现象呢?

  后来翻了许多书,才知道在江浙沿海仅有几处地方能看到这个奇观,时间都在阴历十月初的几天。在海盐的鹰窠顶上也有看到“日月并升”奇观,明朝万历年间陈梁的《云岫观合朔记略》记载了这一奇观:“残蜃忽送月印日心,两轮合体,雪里丹边相摩荡,还转不止,海天俱动,不可思议。”而为这一奇观命名为“日月并升”的人则是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

  清康熙十五年九月,黄宗羲应海昌县令许三礼邀请,继二月之后又到海昌讲学。十月初一,这位海昌县令又邀请黄宗羲去云岫山登鹰窠顶观“日月并升”的奇观,只是天公不作美,遇雨未果,而且山中主僧说了,住在这个地方十年了,仅见到过一次。黄宗羲写《登云岫山观全朔遇雨》诗对此表示遗憾:“海山日月看同升,讵料偏逢雨气蒸。千众欲观凭碣石,十年未见说居僧。衡云端为何人敛,蜃市能因暮岁兴。岂必天公真有意,明秋此日复来登。”

  对天文学深有兴趣的黄宗羲又撰写了《海盐鹰窠顶观日月并升记》来思考这一奇观的形成原因:“夫日月同行,由于合朔。合朔在寅以前,同行在地下,而不可见;合朔在卯以后,日光逼月,虽同行天上,亦不可见。惟寅卯之间,则合朔之分秒,当日出之分秒,乃可见耳。”合朔,就是日月黄经相同之时。黄经是天球黄道坐标系中的经度,由春分点起向东量度。合朔在寅时,即凌晨三到五时以前,则日月同行于地平线下,看不见。合朔在卯时,即凌晨五到七时以后,虽然日月同行于天空,但因太阳光盖过了月光,所以也看不见,只有合朔在寅卯之间,即五时左右,才能看到。从理论上看黄宗羲的说法解释了“日月并行”的奇观。但也不尽然。因为合朔在寅卯之间,并不是每年十月都能遇到,更何况是十月初一。而且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朔日的月亮是钩弦月,微弱的新月在太阳初升时根本没法看到。那当地人看到的月亮即可能是大气中太阳的影像。

  两年后的康熙十七年,黄宗羲又去看了海昌云岫山的日出。那个时候不知道黄宗羲知不知道同在象西的蒙顶山上也有这个奇观可以看到呢?我们不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