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一战以清军的大败而告结,原因有很多,指挥、装备等方面都有无可弥补的缺陷。然而细细探究,你就会发现,在整场战役之中也没说几句话的和珅,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中央战场的局势陡转直下之时,主帅庆成戏剧性的吐血昏迷给了副统帅和珅“一展才华”的机会——正是他草率的下令撤军,才最终导致了清军全面的大溃败。
中央战场。
能逃得过220门大炮绞杀的满清骑兵没几个人,他们就像是燎原大火之后遗存下的几个枯萎的小草,根本无力去抵挡中华军主力骑兵群前进的洪流。
七千人的护军营也没能使骑兵群停留片刻,他们已经被352门大炮的怒吼湮没了。
两者之间相隔了四五里地,可以说护军营已经在中华军中央炮群的精准打击距离之外了。但是他们依旧在中央炮群的射程之内,炮弹着落是不太准,但没关系,咱炮多——有352门。
骑兵群一路横扫,被炸得找不到魂的护军营根本就没有形成一点的抵抗能力。
从护军营所在地到六里台有一里多地,连上它距炮群的距离那就是六七里了。这个距离已经是炮群中口径最小的元五一式青铜炮的射程边缘了,他后面放的是口径大上不少的元五二式和元五三式,射程自然也远了不少,但它们被放在了炮群的最后,到六里台的间距还要远上一些。也就是说,六里台始终是处于中央炮群的射程边缘的。
如果中央炮群向六里台轰击,那效果是什么样的呢?可以来打个比方,你在一座十层高的楼房前两米画了一个小圆圈,直径一米的小圆圈,然后你端着一杯水爬上楼顶向下倒,能落到那圈子里的都是中彩的。十滴水里也赶不出一滴来。
和珅若不是早早的拍屁股走人了,他就会发现六里台上落的炸弹那是稀疏可数。周边的守军受到的惊吓要远远超过他们受到的损失。
庆成手下还有四个营的提标,三千多人,六里台后面也藏了两千多骑兵,靠着这些他们完全可以绊住中华军的骑兵主力。向左翼调兵,不要多,一个镇就行。只要缠住了中央战场的突击力量,清军是继续攻打中华军右翼,还是就此罢兵回营都可以做到井然有序。
但和珅一句轻飘飘的撤军令算是彻底葬送了清军。他自己带着指挥部撂挑子跑路了,不仅大大影响了两翼清军的士气,也让的中华军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六里台。更为重要的是,左翼的清军主力已经完全暴露在占领了六里台的中华军兵锋之下。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