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张震高估了这古代信息的传播速度。
不像后世有什么消息,只要传到了网上,瞬间传播到全世界。
大明的声讯靠口口相传,那董长义残部渡过运河去投奔闯王,一路上竟未惊动官府,也是他们被张震一战给打怕了,怕再有折损,被闯王倍加看轻了,连个将军也混不上,那乐子就大了,一路昼伏夜出西行,劫掠也是干净利落,绝不留活口。
而往来的船家,一来是怕举报造反之事惹祸上身。
二来么,南阳还在张震手里,在大明未收回之前,谁也不敢得罪了这连贡船都劫了,在运河边上截漕造反的一方霸主。
能放任往来船舶已然让船家们在心中感恩戴德了,还举报?那真是老寿星上吊活的不耐烦了。
也正是因为这两方的低调行事,以至于张震都造反两天了,大明竟未得知任何消息。
而这城守营的几位能适逢其会,也是偶然。
要说这城守营,也是大明朝中后期最奇葩的一支队伍。
这城守营既不属于大明卫所,也不属于藩王,更不归官府巡检司,还不是盗寇,又非反贼。
这却是济宁州的士绅自发组建的一支队伍,说是城守营,和守城也没一点关系。
准确来说,这是一支护烟队,类似于后世的护矿队,当然规模上可比那护矿队大多了,而队伍的出处,还要从济宁州的崛起说起。
有句话说的挺直白的,说是‘运河兴则济宁兴,运河衰则济宁衰。’随着大明放弃元朝海运为主的策略,转而大兴运河漕运,但凡运河一线的城镇,尽皆受益,而受益最大的,非济宁莫属。
不但河道总督衙门设在了济宁,每日停靠的船只,让这临河重镇每日都有十万两银子以上的流水。
虽然有句话叫穷文富武,这话在济宁城却是两样。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洪武三十一年间,济宁一州一共才出了一位进士。
随着运河的兴起,其后七十年足足出了十一位进士,此时已然超越了大明的平均值。
而后更夸张,在大明中后期的一百七十年间,足足出了五十三位进士,几乎每科会试都有人高中三甲,就是江南的科举世家,也为之侧目。
这得益于运河之外,那就是因为济宁的烟草了。
在整个大明朝,产出烟叶最多的就是济宁州了,每年产出足足售出二百多万两白银。
济宁州有这两大进项,本地士绅大肆兴办学堂,科举兴商之风大盛,而士绅也不同于其他地方士强或商壮,完全是士商一家,说白了就是士官商勾结。
Apoie seus autores e tradutores favoritos em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