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草继续求月票。)
鸿胪寺建于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李之问出任鸿胪寺少卿。
此时,李之问为何许人也,在朝中已经不算是秘密了。
李之问上靖胡之策,得陛下恩遇,特许晋鸿胪寺少卿之职。。。。。。。
至于所谓的靖胡之策到底说了什么,除了中书以及枢密院的诸位大人外,其他人却还无缘一见。
当然,赵石在第一时间,已经看到了原本。
李之问这次所上的靖胡策与他之前的平胡策比起来,已完全是两个样子了。
靖胡策上,先就描述了他在草原的种种见闻。
后来,这些异域见闻,多数都被引入了国武监所著之奇谈录中。
而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策略本身。。。。。。。。。。。
和之前相较,最大的一点不同,其实就是从对抗和防备,改为了同化。
这在后世人眼中,也许不算什么,但在这个时代,却足可以称之为绝无仅有。
他和儒家所提出的教化之策,有着相似之处,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头一个,他就提到了文字。
他描述的很详细,草原各部胡人,识字者不多,而草原胡人的文字,大体可以分为几种。
一个,就是突厥人所遗,却也残缺不全,各部继承的也多有不同,比如乃蛮人,和鞑靼人,贵族之间文书往来,用的多数就是突厥文字。
这也是两个草原大部中贵族和王族的特权,能够书写突厥文字 的人,必定是两部的贵族甚或是王族子孙。
但反过来,不会书写突厥文字的人,却不一定就不是贵族,因为贵族中间,只有那些被认为最智慧的人,才会去学习这些文字 。
而据他观察,突厥文已经散佚大半儿,这和草原战乱频仍以及文字传承的规矩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另外,西夏文传播于草原西方,女真文,传于东面,至于更北边的草原部族,多数已经没有文字可言。
大体上,也就是这几种问文字还存在于草原之上了,而且,经过各部删改,也多有不同,可以说,完全无法达到用文字来交流的程度。
当然,据说,契丹文在辽东还有所流传,女真文中也有契丹人很重的痕迹,但李之问没去到那么远,真实情形也只能靠猜测了。
至于西辽,因为西边战乱的缘故,他也没冒险前往,不过契丹人还有国家可言,那么他们的文字应该保存的还算完整才对。
不过,他也听闻,因地近西夏,又曾受封于西夏的缘故,他们现在应该是以西夏文字为主体才对。
李之问描述了这些,都是在为他的靖胡策在做着铺垫。
Apoie seus autores e tradutores favoritos em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