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novel

第46章 想叫老谭回来

我们还记得老谭去甘旗卡之前看的,小凤介绍的那个饭店吧。

  那个饭店和关东人家在一条街上,关东人家在靠近黄河大街的位置,他家在里面,挨着北三台子市场,也是热闹地方。

  饭店在九月份装修完,名字叫“乡土人情”,在特色上属于农家风味。老板是看了关东人家挺有特点,于是开了一个缩小版的,开业之后生意还行,每天都能坐满。

  她家隔壁以前是个补习班,面积三百平,现在不做了往外出兑。

  艳华、燕子从甘旗卡回来之后,两家四口人坐在一起研究一番商量一下,准备做一家像老谭说的那样的饺子馆。艳华家出资十五万,老冯出资二十万,不够的话他继续拿。

  钱的问题解决了,剩下是房子的事。老邓、冯世民都有工作,没时间出去找,这是事就落在艳华和燕子身上。她俩儿左转悠右转悠,从北三台子到二环立交桥,从黄河大街到峨眉山路,整个三台子转了个遍,倒也相中了几家。

  经过排除论证,加上老冯、老邓、李万山三人的意见,最后感觉乡土人情旁边的补习班合适。面积够用,位置好,处在闹市,门前宽敞,有停车场,是个开饭店的好地方。

  遗憾的是不是田义屯的房子,如果是田义屯的,房主就是李万山和冯世民,这就好办了。

  不是田义屯的更好,老冯在村民面前能硬气些。

  决定在这干之后艳华和燕子找到房东,房东说现在谈不了,补习班老板房租交到明年三月份,想谈的话需要先和补习班老板谈。

  补习班老板说他租的时候是清水房,装修、买桌椅板凳花了五万,还有五个月的房租,要转让费六万。

  艳华和燕子俩人一合计没吱声,直接走了。

  不可能给转让费六万,她俩儿开的是饺子馆,以前的装修一点用没有,桌椅板凳也用不上,六万块钱就算白花。

  俩人给房东留了电话,如果补习班房租到期没兑出去的话联系她俩儿,她俩租下。

  到明年三月份还有四个多月时间,既然决定要做饭店了,得提前背背功课。

  俩人决定先不找别的房子,等着这个地方,如果被转让出去算倒霉,没转让出去算捡着。趁有时间到饭店打工,学习学习。

  于是在老谭的安排下,她俩儿去了关东人家做了服务员,虽然岁数大点儿,但形象好,长得漂亮,瞅着还行。干活比小服务员能干,也会干,很快就适应了。

  加上有老谭的关系,张丽、李爽、周晓梅对她俩儿也比较照顾,在那里干得很好。

  现在的关东人家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在三台子也小有名气。一是地方大,能够接待大型宴会、结婚包席,这一块是比较大的优势;其次是省城最大的农家院,装修有特色,在这吃饭能找到农村的感觉,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第三确实有特点,小笨鸡现宰现杀,小毛驴拉磨,水豆腐、豆腐脑现场制作,这些很抓人眼球,就是看热闹呢也得来了才能看到。

  只是在管理上存在问题,尤其是厨房管理,漏洞很多。

  老谭走后,王刚不是不管理,也管理,也很尽心,只是方法不对,效果达不到。

  他也经常出去学习、培训,给自己充电。在培训现场,老师讲的同时配上背景音乐,很容易进入那种被洗脑的境界,感觉浑身发热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快速进入状态。可是离开培训现场这个特定环境,回到现实的工作岗位之后,发现自己啥也没学会,就是脑袋有点热。

  学到的东西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就是白学,一点用没有。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

  知识不是力量,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培训不是不好,不恰当的培训,打鸡血的培训,洗脑的培训除了赚钱没啥目的。把人培训的头大手小,鹰嘴鸭子爪,能吃不能拿,坑人害人呀。

  没培训之前一个月三千,培训之后一个月两千块钱都没人用,不是失败是什么?

  还有,过度的培训容易让管理者跟员工拉开距离,和实际工作脱节。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没培训之前说的话员工能听懂,安排的工作也能执行到位。培训之后说的话员工听不明白,也理解不了。

  员工看领导是半仙,领导看员工是傻子。

  领导在天上飞,员工在地上爬,严重脱节。

  关东人家现在就出现这种情况。

  每个人都有好为人师的心理,尤其是自命不凡的人。

  徐总也不例外。

  从外面学习完之后,感觉自己也能讲课。与其花钱把管理人员送出去培训,不如自己在店里亲自培训。于是在会议室开辟课堂,把培训需要的东西准备齐全,开始给管理层讲课。

  他觉着自己讲的挺清晰,每个人都能听明白。这只是他自己想的,真实情况是管理人员听得糊涂,一知半解。但毕竟是老板亲自讲课,不听也得听,不明白也得说明白。

  每个人都很聪明,可聪明人经常办糊涂事——骗自己,并且骗得心甘情愿还明目张胆。

  徐总满怀热情的给管理人员讲课,发现十来个人的课堂气氛,自己情绪上不去,于是把范围扩大,让灶台上的师傅和小主管也参与进来。

  人多了,气氛有了,讲课也有激情。

  他感觉大家都很爱听,讲完之后有作用,自信心开始膨胀,把所有员工召集在一起,在四楼宴会大厅讲公开课。

  所有员工一百多人,场面有了,气氛有了,真实的效果也有了。

  很多员工听不懂老板讲的是啥,听着听着就困了,有的甚至闭上了眼睛。

  讲课就是这样,下面听的人以为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注意不到自己,做个小动作、打个瞌睡没啥。其实站在讲台上的人把台下看得非常清晰,做什么小动作都看的一清二楚。

  发现有人睡觉徐总很生气,情绪立时受到打扰,课就讲不下去了。

  他问的是一个杀鱼的老汉,“怎么睡着了?”

  老汉说:“老板,我就小学文化,你讲的这些我听不懂,再说我把鱼杀好就行了,别的跟我也没啥关系。”

  听老汉说完徐总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于是终止了对全体员工的培训。之后问王刚是不是不该这么大规模的培训,王刚说没必要,把管理层培训好就行,员工知道咋干活,到月开资就挺好。

  王刚说的是实情,给徐总留了面子,没说他讲得不好,自己都不爱听。

  徐总之后又问了张丽和周晓梅。

  张丽直接道:“徐总,知道你是为我们好,想叫我们厉害起来。我建议这样的培训不要总搞,搞也行,请专业的老师来比自己讲的效果好。”

  言外之意是你老板讲的不好。

  周晓梅说:“学习是好事,可以换个方式。管理人员都有电脑,现在各种培训光碟都有卖的,把适合咱们饭店的买回来,用电脑学。然后每周一开周会,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不懂的地方你再给我们讲,效果应该更好。”

  这个提议得到徐总认可,大家也都觉着可行,于是学习方式由徐总主讲变成了学习光碟。

  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应用和更好地解决问题,问题不解决,结果就不会改变。

  厨房问题依然存在,这是徐总最闹心的。

  现在他有些后悔叫老谭走了。如果老谭在的话,厨房不会这么乱,生意不会下滑,营业额一百五十万很正常,卖一百八十万也有可能。

  所有的流程标准也已经固化,饭店走上了正轨。

  可是,当初觉着已经行了,就是老谭不在也不会出现生意下滑------

  看来是自己决策失误呀。

  有心把老谭叫回来,但拉不下这个脸。

  王刚干工作没毛病,对饭店尽心尽责,对自己忠心耿耿,这些年了没啥说的,和兄弟一样。但管理确实不行。虽然没少出去学习,但进步很小。叫他干外场事拿手,内部管理欠缺的厉害。

  时间进入十二月份,徐总收到东方美食的邀请函。

  这是二零一零年最后一次为期三天的KTP考察,地点在广州,将要考察八家生意火爆的饭店,同时有现场学习交流研讨会。

  关东人家作为省城最大的农家院,给了三个名额。当然不是免费的,每个名额三千二百块钱。

  徐总觉得这是一个实地考察的好机会,比上课培训的效果好,于是带着王刚和张丽去了。

  这次考察对徐总、王刚、张丽他们仨的触动很大。

  俗话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跟着考察团参观学习,对人家饭店的管理理念、流程标准、营销策划、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无不感到震惊。和人家比起来,自己的管理啥也不是,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太多,在人家面前就是个小学生。

  印象最深的饭店是“品海楼”。面积三千四百平,中高档消费,厨房员工七十人,前台一百人,散台九十六个,大小包房三十五个。

  客单价七十,翻台率百分之二百八,每日营业额八万元,年营业额两千九百万。

  这个数字是关东人家的一倍。

  整个厨房为半明档,干净、整洁、卫生,五常管理堪称典范,教科书一样。打开任何一个冰柜,原料全部装进保鲜盒,并且有明显标示和警示线,规规矩矩。

  青菜间菜架子全部离墙五公分,架子上的菜筐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按标识装着各种摘洗好的青菜,每个菜筐下面都放着一个淋水槽,地面保持干爽,没有积水。

  各个操作间的卫生、物品摆放就不用说了,规矩到位,条理清晰,有名有姓有家。

  出品有顺畅的流程和严格的标准,并且有图解示例,一目了然,很难出现质量问题。

  厨房工作到位,前台工作更到位。

  打开备餐柜,杯碗勺碟、筷夹纸袋各自有各自位置,规规矩矩整齐不乱。上菜有上菜的顺序,撤台有撤台的流程,全部按着流程操作,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员工的幸福指数很高,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这一点很难做到,前台服务人员通过训练能养成习惯,叫厨房人员达到这个程度就不是训练的事了,而是企业文化的作用。

  分享交流会在品海楼举行,团队风采和企业文化展示让同行们叹服,发出内心的喝彩。

  厨师长和经理分别作了汇报,现场回答了同行们的提问,精彩的汇报和满意的回答不时获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考察回来之后,徐总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急需老谭这样的人才,对请老谭回来的想法越发强烈起来。

次の章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