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小說謗佛修外道法 下文節選自成觀僧人所著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破其中部分邪見及郭xx謗法 1. 地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注释】 “析邻虚”:新译为极微;系色法的最小单位;七极微为一微;七微为一金尘;金尘以上为:水尘、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隙游尘、虮、虱、麦廣(麦廣kuang:麦麸)麦、指节等,以上皆为七进位之容积单位。详见《俱舍论》及《楞伽经》。 “更析隣(同“邻”)虚,即实空性”:若还要理一步再分析邻虚尘,那就要变成真正的空性了(因为邻虚尘太小了,再分析就没有了,即如虚空性一样。)这是小乘的“分析空”,以证明色法之空性。然佛在此之意,并非赞成此说,以此说为佛往昔为开悟钝劣之小根智人,令其信解空性,而作此说。今则不然,以究竟之实智观之,物之空性,非以分析故空,本性空故。又,分析并不能令任何一法之性成空,不管再怎么分析,即令再小,它还是有,只是人力无法再加以分析而已,人力无法再加以分析,并不表示它就没有了、空了。所以“分析空”是不究竟的,是方便化导钝根人用的一时之权教。 “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如果邻虚尘可以分析而成为虚空(所谓“析入虚空”),那么反过来说,则虚空也应能聚合成色相才对。因为色法一旦析入虚空,则色法便散化在虚空中,亦即虚空的体中,即含有色法的极小质素在;若如此,则应能再从虚空中,将这些色法的质素聚合起来,而还原成色法。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不应说是由几个邻虚可以合成一个邻虚吧?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又如果邻虚尘可被析入虚空,这又等于表示邻虚尘中有虚空的质素,亦等于是说:“空由色生”(以“析色成空”,故“空由色中来”;亦即,“聚色成空”。)若如是者,则是用几个色相可以合成一个虚空呢?然而实无是事:不论多少色相,都不能合成一个虚空,故知邻虚尘中并无虚空之质素存在;因此亦可知,析色实不能成虚空。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承上言,若将几个色相聚合起来,所合成的仍是色法,而非虚空。 “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这又是承上面所说的“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如果真的能将几个虚空聚合起来,则所聚合成的,仍还是空,而非是色。亦即:“合空成空,合色成色”;反之,即“合色不能成空,合空不能成色”。 【义贯】 “汝观地”大之“性”:其最“粗”者“为大地,细”者“为微尘”,其“至”细者为“邻虚尘”;因此若分“析彼极”其“微”小之尘,至于“色”法的“边际”(最小最小)之“相”,则得“七分”极微尘“所成”之色,依如来权教所说,若还要“更”进一步分“析”此“邻虚”尘,“即”得真“实”之“空性”,而色性即亡。【以上为小乘之分析空】 “阿难,若此邻虚”尘可分“析”而“成虚空,当知”反过来说,“虚空”亦应可“出生色相”,才对。(然而虚空生出色相,断无此理;结论:故知析色入空不得成立。)【以上为破析色成空——小乘之分析空】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那么,“汝且观此一”个“邻虚尘”到底是“用几”个“虚空和合而有”的呢?(然决无是理,不论用几个虚空,亦不可能合成一个邻虚尘;是故,合空不能成色;结论:故知:“色非和合而有”)且“不应”说是由几个“邻虚”尘可“合成”一个“邻虚”吧? “又”若能将“邻虚尘”分“析”而“入”于“空者”,即表示色中有虚空之质素;若如是者,则“用几”个邻虚之“色相”可以“合成”一个“虚空”呢?(然而亦无是理,合邻虚定不能成空;结论:是故可知“析色不成空”,以合色不成空故。)进而言之,“若”将“色”法和“合时,合色”即应成色,而决“非”成虚“空”;“若”虚“空”真能和“合时”,则“合空”亦应只能成空,而决“非”能成“色”;再说,“色”法虽“犹可”分“析”,虚“空云何”可被和“合”呢?【以上为破色有和合】 【诠论】 佛在此破和合之计,而说从虚空生出色相,断无此理。“虚空生出色相”,换句话说,也就是“无中生有”,以佛智观之,此说是虚妄的,“无”既然是无,即无能生之因,何能生“有”?又,“无”要真能生,只能生“无”,何能生“有”?如驴只能生驴,不能生猪。然而古今中外这种“无中生有”的谬论,在许多世间所谓伟大的哲学,所在多有,印度当然很多,而中土的儒、道二教,亦是以此而立其宇宙论与本体论。如道家的“从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以及前德所论:“儒宗所执‘虚以生气,气以成形,而世间万物皆从阴阳之气所成’等伪”皆一并破了。世间之妄想戏论,实是无尽。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释】 “汝元不知”:“元”,同原;本来。 “性色真空”:“性”,指如来藏性;“色”,所现之色。“性色”,如来藏性所现之色。此言,如来藏性所现之一切色法,实是真空,非同于析色归空之假空。以此真空乃本性空,非分析而空。 “本性空”者,无有自体性故;以无自体性,乃如来藏依缘幻现,如空中华,如水中月;空华与水月,其相非无,然无实体,故言其空,如是之空,名为真空,非分析所得。又,以其体空故,实不可分析。 “性空真色”:以如来藏性所具之空,乃能成真色,非同于和合所成之假相之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是,由如来藏所成之真空与真色,能随九法界众生之心之胜劣,相应于其所知量之大小而现。 “循业发现”:世出世间九法界众生之依正二报之色,皆各循其本业显现其业报之色(地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识心”,指第六识。此言,世间所谓之因缘性或自然性,皆是第六识心妄生分别、周遍计度者。(按:此句古德讲注时,有把它置于“世间无知”一句之上者;亦有将之置于“应所蕅益”一段之末者,如长水之《楞严义疏注经》、蕅益大师之《楞严文句》,及近德海仁老和尚之《楞严经讲记》,皆属后者。余意以为后者于文义似较畅,故从之。读者请详。) 【义贯】 “汝元不知”,于众生本具“如来藏中”,如来藏“性”所现之“色”实是“真空”,而非同于析色归空之假空;而如来藏“性”所具之“空”为能成“真”实之“色”,非同于和合所成之假相之色,其性“清净”从“本”而“然”(不假功用,并非澄之使清,涤之使净,乃本来清净,无有垢浊。)其体则“周遍”十方“法界”,且能“随”九法界“众生心”之胜劣,相“应”其“所知量”之大小而显现。(若以胜心大量致之,则应之以妙广之色。)世出世间九法界众生,皆“循”其本“业”而开“发”显“现”如来藏中如幻业报之地大。 然而“世间”之众生以“无知”故,而迷“惑”以“为”诸法为“因缘”所生,“及”外道之人昧于藏性随缘之用,而计地大为无因“自然”而有之“性”;凡此“皆是”依第六意“识心”而妄生“分别”周遍“计”著“度”量,“但有”虚妄名相“言说,都无实”在之“义”理。……
宅猪
Disukai oleh 1 orang
SUKA……第八节 仙趣之因果一、 仙趣之因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注释】 “复有从人”:“复有”,尚有一类众生。“从人”,本从于人趣,意即本来就在人趣中(早就在人趣中),不同上面十种人,系从他趣中来,初得人身,犹带十余习。《楞严正脉》云:“从此仙趣以上,方与十习无干矣。” “不依正觉修三摩地”:“正觉”,本心正觉之智,即正知见。谓这一类人,虽好修行,却不依正觉之智修正定。 “别修妄念”:“别”,另外;即有别于正法之义。谓于正法之外,另修虚妄之念。 “存想固形”:“存想”,心存妄想。“固形”,永固身形。谓心存妄想,欲求永固身形,亦即长生不死。故其法门皆以贪著身相为主,而在无常的色身上著眼,如修“精气神”或“气脉明点”,欲求以色身“白日飞升”或化为“虹光身”等,皆是著身相修行者。 “游于山林人不及处”:即所谓名山洞府、神仙隐迹之处。 【义贯】 “阿难,复有”一类本“从”于“人”趣(久在人趣中,不同上面十种人之从他道来、初得人身),虽好修行,但“不依”本心“正觉”之智“修”习正“三摩地”,而“别修”虚“妄”之“念”,心“存”妄“想”欲求永“固”无常之身“形”,以求此身之长生不死,因此“游于山林”之中,“人不及”之幽隐“处”,共“有十种仙”。 【诠论】 交光法师之《楞严正脉》云:“夫仙道起于众生厌惧无常,想身常住,妄设多途,无非志于长生不死。”圆瑛法师谓:“殊不知欲求长生则可,欲求不死,实是空言,纵使寿千万岁,亦不过后死而已。”诚如是也。《楞严经实镜疏》云:“但凡存想,便是妄认缘影;但曰固形,便是妄认色身,即佛所谓错乱修习者此也。” 私按:古今中外的宗教及哲学,多半是尝试要解决一个问题:“无常”!而其目的,即是要达到“永恒”!以此为最终目标,儒家提出的方案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道家则认为儒家所采取的方式是在求“名”,“名”乃依于他人,是不可靠的、是虚妄的。因此道家认为应“务实”,而主张追求不朽之事要“靠自己”,因此必须从“自身”上着手,从自己这“具体实在的”身上去修(老子曰:“名与身孰亲?”),以求此肉身长住不坏、永垂不朽,为长寿仙。至于耶稣教、回教、乃至婆罗门教其他神教,其追求永恒的方案皆是:回到“天上的父”那里,欲依附于其教中所崇拜的“永恒”不死的神,而得永生。 以如来正觉之智观之,这些(依名不朽、依肉不朽、依天父而不朽)都是虚妄的。因此释迦如来赞佛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一节经文讲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重要,因为自古以来“佛道不分”的问题很严重。习正法者,须知仙道所求的肉身长寿仍在无常之数,是不究竟的。二、 十种仙(果报) ① 地行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注释】 “坚固服饵”:“坚固”,其心坚定,执著之谓也。“饵”,药饵。服食药饵,即“採(采)药炼丹”,平时不吃五谷(所谓“辟谷”,或“不食人间烟火”),只服用药饵或云母等。 “而不休息”:指服药不止。 “食道圆成”:指食药丹得到功效,如身强延寿,身轻行疾等。 “地行仙”:其行动虽轻疾,但不能飞行,故名地行仙。 【义贯】 “阿难,彼诸”修仙道之“众生”,其心“坚固”执著于“服”食药“饵”,不食五谷,“而”其服饵“不”稍“休息”,至得到功效,谓之“食道圆成”,身强延寿,身轻行疾,然不能升空,“名地行仙”。 ② 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注释】 “坚固草木”:坚固其心,只吃草木。盖草木即草药,只是不炼而已。 【义贯】 此类众生存想固形,其心“坚固”服食“草木,而”其服食“不”稍“休息”,至得功效,谓之“药道圆成”,能行步如飞,身轻胜前,“名飞行仙”。③ 游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注释】 “金石”:如烹煎铅汞、炼养丹砂(此于道家称为“外丹”)。 “游行仙”:此类仙中,有为了自我超脱而游于世外者,亦有为了利济世间而游于尘寰者,而皆称为游行仙。 【义贯】此类众生,存想固形,其心“坚固”服食“金石,而”其服食“不”稍“休息”,至能化形易骨,点石成金,谓之“化道圆成”,其或游于世外,或游于尘寰,“名游行仙”。 ④ 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注释】 “动止”:此为以二法修行:固精练气。“动”则练气以养身,“止”,则固精以安神。故此法即含所谓修“精气神”。按:道家练气要练成“龟息”;“固精”,即不漏、不泄、不遗,而以此为养生及得仙之大要。 【义贯】 此类众生存想固形,其心“坚固”于“动止”二法之修行,“而”于彼二法“不”稍“休息”,练气固精,至能达于气精两化,谓之“气精圆成”,能乘云御龙,游于虚空,“名空行仙”。 …… ⑦ 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注释】 “坚固咒禁”:“咒”,咒术。“禁”,禁伏,即降伏法。然此咒禁法系外道之咒术,非如来之正道真言密法。 【义贯】 此类众生存想固形,“坚固”其心修行“咒”术“禁”制之法,“而”其咒禁之法“不”曾“休息”,及至其咒“术”之“法圆成”,乃以此道养身,“名道行仙”。 ⑧ 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注释】 “坚固思念”:“思念”,沉思静念。 “思忆圆成”:《楞严经正解》云:“存想顶门而出神,或系心脐轮而炼丹,皆思忆圆成。”按“出神”,即所谓“阳神出窍”或“阴神出窍”也,或曰“开顶”。“神”者,魂魄也,亦即俗所谓“灵魂出窍”。此皆是外道法,非佛正法,为佛弟子不应习学。 【义贯】 此类众生存想固形,“坚固”其心,沉“思”静“念,而”其思念“不”曾“休息”,至“思忆圆成”之境,能气冲顶门而出神,“名照行仙”(以其精神出入自在,其气上下交通,神形照应,故名)。 ⑨ 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注释】 “交遘”:即男女交媾。谓以坎离交遘,而结仙胎,此即是所谓“男女双修法”、或“双身法”,或“採(采)补之术”(採(采)阴补阳,採(采)阳补阴,令致阴阳均衡调合,便成仙道) 【义贯】 此类众生存想固形,“坚固”其心于男女“交遘”,谓令阴阳均衡调合而致身成仙胎,“而不休息”,以致阴阳“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诠论】 交光法师于其《楞严经正脉》中云:此种以男女交遘以求仙之道,“内教固辟为魔论,而仙道亦鄙为下品。此为投人之欲,狂迷者多惑之,正人君子绝口远之可也。”交光法师之意为:这种男女交遘的双修法,佛法中固然破斥为魔说,而正派的仙道也是鄙视他们的,认为是下流之行。推究其法,原为投人之所欲,狂迷者多惑之。(按:彼等不但惑之,且妄引佛经之语以护己说,如引《维摩诘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殊不知,《维摩诘经》的“以欲钩牵”之“欲”,不是淫欲,或教人淫欲证佛道!而是示之以种种信佛学法之利益,如《地藏经》所说的“家宅平安”、安产、无难等二十八种利益,乃至出入神护、决定菩提等大利。以此引起他“学佛之欲”、“修行之欲”,此是善欲,是“欲、勤、心、观”的“欲”,不是淫欲、秽欲,欲以交遘成就清净法身的愚痴不通之邪思、邪欲。然愚人不解,以自心贪爱而乐求邪法,更曲解佛经以为自辩,如是于邪行外,更谤正法,其罪即如“宝莲香比丘尼”及“善星比丘”,犯破法罪——要而言之,你爱邪行就邪行罢,但不要把佛法扯进去,歪曲佛法来作为护身符、合理化的藉口,且以自高,以秽行为修道,即是混淆正法,破坏如来正法,误导众生,罪上加罪。 ⑩ 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注释】 “觉悟圆成”:“觉悟”,此非佛之觉悟,乃仙道之人,心存化理,久而与造化相通,而谓之觉悟。 【义贯】 此类众生存想固形,“坚固”其志以求五行“变化,而不休息”,至于“觉悟圆成”,谓能移山倒海,翻易四时,“名绝行仙”。 三、 结语:不出轮回(仍处轮回)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注释】 “于人中炼心”:“人中”,于人道中,怖惧无常生死。“练心”,修练妄想之心。 “别得生理”:“别”,于正道外。“生理”,延生之理。 “妄想流转”:“妄想”,于躯壳上求长生不死,实是贪色又贪命,于内外之色法上所示(举如其所用之药、饵、草木、金石、气精、津液、日月星云精色、咒禁、思念、交媾、五行变化等)种种妄想。“流转”,故仍属生死流转之法。 “不修三昧”:“三昧”,指真实三昧、正定。盖欲免轮回须断妄想、欲断妄想,须修三昧,而后假三昧之力,照断无明妄惑,妄想斯灭。然而求仙之人,不但不修真实三昧,且又种种妄想邪修,不求断除贪爱,无怪乎其于三界流转不断。 【义贯】 “阿难,是等皆”是“于人”道“中”怖惧无常生死,而别修“炼”妄想“心”,以求长生不死,“不修正觉”,存想固形,于正法外“别得”延“生”之“理”,得世“寿千万岁,休止”于“深山或大海岛”中,“绝于人”烟之“境”;然“斯亦”属“轮回”之中,以于躯壳上求长生、及贪色、贪命种种“妄想”,故仍属生死“流转”之法。又以其“不修”真实“三昧”正定,故仙“报”受“尽”,仍旧“还来”改头换面,“散入诸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