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与楚歌合作的日益密切,他一步一步用行动告诉她。
不管一个人最初处在什么样的阶层,只要他足够聪明,就能轻易把任何人玩弄于鼓掌之中。
而她口中所谓的上流阶层,都不过是楚歌的掌中物。
翻云覆雨,只在朝夕。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逐渐的,鲍夫人才不再拘泥于阶层这一身份。
在这段时间里,她时不时走出去,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去看看水云楼,去看看大街上,去看看各大工厂。
看得越多,她越是惊讶。
她惊讶这个世界竟然如此大,惊讶自己的眼光竟然如此窄小。
随着接触到的面越来越深,逐渐呀感觉到了自己内心的强烈变化。
如果说,为了推广小型相机,她百般奔走,完全是为了鲍明台的利益。
那么,主动提议建立慈善学校,做学校校长,她却是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热血。
这是她内心深处地真正地渴望,为国家兴亡奋斗,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无限热情。
楚歌也感受到了鲍夫人的这一变化。
对于她的这个提议,自然也是欣然接受。
毕竟,比起只在工厂教学,建立慈善学校惠及民众的范围更广。
只是,想法归想法,实际操作起来,却是要费上一番功夫。
于是,在近些日子,楚歌和鲍夫人一直在为招募工人、建立学校和招老师的事情而奔走忙碌。
招募工人的事,倒是简单。
毕竟对于流民来说,只要有一份工作,就算是天大的幸事。
更何况楚歌的工厂的福利待遇还十分好。
不仅给他们免费做身体检查,而且还培训、包午饭。
更重要的是,居然还请了专门的先生来教自己孩子学习。
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就是为了能让下一代能过得幸福安康。
眼前有这样一份工作,不仅能赚钱,而且还提供孩子教育。
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啊!
所以,很快,这工人就都招满了,培训也开始了,眼看就要进入正式生产了。
而此时,主要就是商量该如何办学校的事了。
虽然这办学校的想法是好的,但学校选址、如何设计课本、找什么样的老师等等都是问题。
楚歌和鲍夫人一致认为。
这所学校,要与普通的学校不同。
一般的学校,学的都是些理论派的东西。
这对于能上得起学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好的。
但他们办的是慈善学校,里面的学生多半是孤苦无依的孤儿、贫困家庭的子女。
Soutenez vos auteurs et traducteurs préférés dans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