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还是像昨晚一样的繁华都市夜景,不一样的只是黑色夜空中的云影模糊不清。
灯光浅浅,方自归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在手机上看顾教授的那篇文章。
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汉朝以前是中华文明第一期,这一期的主要内容是儒家和道家;汉末到民国初年是中华文明第二期,这一期中华文明吸收了佛教,主要内容变成了儒释道;民国以后进入中华文明第三期,这一期中华文明与基督教文化对话是核心内容,文章说,“也是中华文明的信仰建构的必须”。
文中一段原话是这么说的:“在百年前,中国的学者竭尽全力地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以伦理代宗教’(梁漱溟)、‘以科学代宗教’(陈独秀)、‘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以主义代宗教’(孙中山)……何以如此?究其实质,也就是要回避西方的‘信仰’。在他们看来,信仰不是万能的,因此是可以以美育、伦理、科学、哲学、主义去取而代之的。当然,最终的结果是被碰得头破血流。”
顾教授始终没有回答方自归对《为爱转身》一文的质疑,却另辟蹊径,提出了另外一个重磅的问题。看来毛爷爷战争思想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也同样活跃在美学领域。
方自归心想,这文章的结论也太书呆子气了吧。民国时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发生后,中华文明没有在世界上立即崛起,是因为文明的进化是个非常花时间的过程,特别对于中国这么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大的国家,绝非一两个因素,特别是“信仰”这种非决定因素改变了,更高级的文明就能顷刻而至的。更不必说,民国烽火连天,这么一个时代,即使耶稣再复活一次专程来中国出趟差,中华文明也不可能顷刻间就比肩欧美的。这位顾教授不从政治学和经济学上面找主要原因,竟然寻到细枝末节上去,说西方的信仰可以力挽狂澜,岂非荒谬?
方自归以为,中华文明现在重新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是先贤和后贤们的努力不断累积的结果。今天的中国,正是站在孙中山、陈独秀、梁漱溟、毛爷爷等先贤的肩膀上才起来的,虽然一些先贤头破血流,那也是为中华文明趟出了一条生路。文明演进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个阶段的贤人志士都有自己的贡献,怎么可以说民国一地鸡毛,就说民国那些人的努力是失败的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吃了第七个馒头才吃饱,你不能说前六个馒头全都白吃了。
Unterstützen Sie Ihre Lieblingsautoren und -übersetzer bei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