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世,阿德里安-布洛迪出演了“超脱”的亨利一角。
阿德里安确实是一名优秀的演员,而且他与亨利的气质有着天然的契合,他将那种忧郁、消瘦、迷茫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阿德里安是美国演技系统出身的,在表演时更多还是借鉴方法派的发力;而且他是一个本色演员,始终无法摆脱自己外形的桎梏,“超脱”的表演始终没有能够超过“钢琴家”。差别就在于情绪的细节变化,阿德里安的悲伤和阴郁始终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没有变化,没有深入,也没有层次。
这种细节对于外行人士来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观众也看不出具体的差异;但带来的观影体验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就好像大海一样,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波涛的起伏却天差地别,站在岸边观看和置身其中,感受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
只有真正的学院派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深度和技巧。
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表现派演技的终极挑战!
至少对目前的蓝礼来说,就是终极挑战。也许,在未来,蓝礼还会遇到更加困难的角色,更加严峻的挑战,但在此时此刻,亨利-巴赫特这个角色的难度就是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即使蓝礼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见得能够达到理想中的完美状态。
表演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了“活埋”所带来的压迫和紧绷,更不要说其他作品了;而且,这一次不是方法派的懵懂探索和追逐,而是表现派,完完全全的表现派演技,毋庸置疑,这就是对蓝礼此前学院学习所得的终极测验。
这是蓝礼最为擅长的专业领域,却也是从未探索过的高度和深度。即使是伦敦西区或者百老汇的戏剧,可能都没有如此困难。
因为电影的特点就在于,利用镜头的优势,将所有细节都放大,与剧院舞台相比较,几乎可以说是放在显微镜之下。所以,演员将会无处可逃,任何一点细致末梢的变化都会坦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如果发力过猛,那就会导致太过匠气,反而脱离了电影的现实感,拘泥于舞台的戏剧效果,继而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比如“藩篱”这部电影就是如此。
如果使力不够,那就会导致脱离了导演的创作意图,无法赋予角色更多的灵魂,自然也就无法引发更多的思考,上一世的“超脱”或多或少就有这样的问题。
换而言之,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再加上细节的控制,情绪的层次、变化和深度,每一个环节都将控制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完全全就是表现派演技的极致。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