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于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唐焕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发生,更有把握。
盖因,以过来人的角度看,条理非常清晰——八年的两伊战争打下来,伊拉克外面欠了好几百亿美元的债务,只能靠石油慢慢地还;而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这两个最大的债主,同时也是举足轻重的石油出产大国,则暗中联合起来打压国际油价,试图趁此机会,逼迫伊拉克按照有利于他们的方向解决边境纠纷问题;内外交困的萨达姆·侯赛因,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以其一贯作风,选择铤而走险再自然不过了。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不可控的因素,比如美国的态度。
就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数天前的7月25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官方人员宣布,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达成石油减产协议,将石油日产量限制在150万桶,外界将此看作为解决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石油争端的积极表现。
但与此同时,已经有超过十万的伊拉克军队,在伊拉克与科威特的边界整装待发了,而萨达姆·侯赛因则不断喊话,指责科威特在十年中不断地在两国相邻地区偷采石油云云,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抢占道义制高点了。
为此,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阿普里尔·格拉斯皮,专门与萨达姆·侯赛因进行了一次谈话。或许这位女外交官的语气有些委婉了——至少从会议纪要当中没有发现失误,使得萨达姆·侯赛因错估了美国的立场,进一步增强了发动战争的底气。
不得不说,尽管几个月以来,伊拉克磨刀霍霍,但包括当事方科威特在内的很多人,都没有如何警惕——甚至唐焕出于道义的角度,提醒过科威特王室,但他们过于迷信美国政客的节操和美国大兵的威慑力了。
因此,当8月2日凌晨2时,伊拉克全面发动入侵战争后,本来就实力不济的科威特,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也就两天的功夫,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国土尽丧敌人之手。
对此早有预料的唐焕,自然会最大化榨取该事件的价值,其中就包括,指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保持密切关注,抢在全世界同行之前发出新闻,以进一步提升在媒体界的地位。
必须承认,那些西方战地记者,个个堪称探险家,得到了包括资金、技术等等在内的资源后,便敢玩命——深入科威特前线,把最真实的场景,呈现在世人面前。
Support your favorite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webnovel.com